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生活百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冰雪归乡路
编灯笼的婶婶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2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生活笔记
编灯笼的婶婶
★ 雪玉峰
  俺村叫寨子,位于著名的竹乡洛宁金门川。

  俺婶子叫韦莲,今年已经74岁,这几年,一直住在闺女家。去年春上,俺村一个小伙子撵到门上,求她接下一宗活儿——编灯笼。

  婶子一听,推辞道:“手不灵当,眼力不济。”小伙子急了:“老几辈人都称咱村是‘灯笼窝’,外地人老远跑来订货,年轻人编不来,我费老大劲儿才打听到您在这儿,上门求您,奶奶您要不应承下来,叫俺咋回去哩?”    

  婶子推辞归推辞,心里早痒了。对她来说,编灯笼就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般,绕在膝前大半生,她怎么能舍得呢。小伙子早就料到奶奶不会不答应,来时就拉着竹篾,一看奶奶点头了,就赶紧让人把竹篾抬进门。

  俺村到底从哪辈子开始编灯笼,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汉书》里都记载我们这道川里出竹子。“寨子灯笼”、“大原席”都是金门川周围村庄有名的竹编产品。俺村那几百亩竹林,就像绿色的钱袋子,祖祖辈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过去农闲时,家家破竹竿,户户编灯笼。腊月,编好的灯笼堆在一起跟山包一样。到了正月十五夜,方圆左近的村庄打出的都是“寨子灯笼”。红灯笼贴上“福”字,白灯笼剪几个红色“夜明珠”粘上。到了夜晚,“福”光照耀,孩子们打着灯笼满街巷跑,像一串一串流动的火球,把乡村装扮得流光溢彩。

  韦莲婶娘家也是本村的,十一二岁时,就从奶奶那里学会编灯笼。韦莲婶的哥哥叫韦辛酉,是远近有名的竹匠,人称洛河南岸“一口刀”。他劈出的竹篾粗细均匀,柔韧适度,做起活来上手。每天,吃罢早饭,一家人便围在上房屋檐下,晒着暖阳,哥哥破篾,奶奶搭灯笼架。她埋着头,小辫在头顶跳跃,篾条在膝上翻飞。婶子自小心灵手巧,编出的灯笼圆溜匀称,收口密密实实,轻盈的小灯笼指头一弹就能飞起来。她手快,别人一只没编好,她第二个就收口了,不知不觉身边就摞起一大堆灯笼来。

  冬夜为了赶活儿,一家人挤进窑洞里,借着一盏油灯忙乎。为了驱赶“瞌睡虫”,奶奶叙说前辈人编灯笼的趣事,爷爷唱几声没头没尾、走板跑调的老戏。实在困得耐不住,一把笊篱伸进醋缸里,捞个醋漤柿子,切成一瓣一瓣,塞进嘴里,酸到牙根,提提精神儿。黎明,鸡叫头遍,能赶出几十只灯笼来。

  腊月初三,卖灯笼的起身上路。用竹篾将成堆的灯笼穿起来,压得扁扁的,200只一串,40串一担。村头,一行行灯笼担子跟山丘一般。“出门放挂鞭,一路保平安”。鞭炮响后,青壮男子便挑起担子上路了。这时,婶婶总是跟着走很远,像送走自己的小伙伴一样难以割舍。他们要把灯笼挑到陕西渭南、西安去。陕西的风俗和洛宁差不多,正月十五闹花灯,洛宁灯笼在那一带很受欢迎。卖灯笼的人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才能赶回来,顺便给老人、媳妇扯块布,给孩子买顶帽子、捎双袜子,过年割肉买年货的钱、来年增添农具的钱就不用愁了。

  韦莲婶子嫁到俺家后,和妯娌、小姑子们摽着编灯笼,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后来,村里有人偎着竹林开家庭宾馆,年轻人跑到大城市去打工,留守家里的媳妇农忙时种地,闲时打牌、带孩子,没有人再操刀搞竹编了,婶子常看着家里的竹器愣神儿。

  真没想到现在竟有人找上门求编灯笼。经不住小伙子几句好话,婶子的心就动了。

  小伙子走后,婶子好像又年轻许多,心里像竹一样青亮滋润。她端坐竹凳上,竹篾在她手里上下翻飞,一会儿便开始搓窝窝、收口口,圆溜溜的灯笼像调皮的娃娃脸在她怀里旋转,好像过去的岁月又旋转了回来。

  望着身旁一堆堆编成的灯笼精美可爱,老人低头瞅瞅自己那双长满老茧还算灵巧的手,微微地笑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