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做一个忠实的读者和作者
解放大军渡过长江
洛阳日报
为我牵红线
新闻网广告
洛阳日报
让我情牵梦绕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3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做一个忠实的读者和作者
剑 良
  我与《洛阳日报》有着近半个世纪的情缘,特别是1981年复刊以来,我几乎“不可一日无此君”,退休后更是如此。每天上午第一件事就是读当天的日报,一报在手,眼明心亮,精神充实,如饮甘霖,如沐春风,一日不读报,大有失魂落魄之感。这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不过,我还是想写点比较专属我个人的东西,不是说“综合宜少,典型宜多”嘛!

  上世纪60年代,我在市建筑设计院搞技术工作,1963年全国开展设计革命化运动,当时洛阳日报社派记者海涛到我院征稿。我受院领导指示,召开了几个座谈会,写了一篇设计革命化的文章,很快报纸以头题发表,还加了编者按,当时在全市科研设计系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正是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不久,一纸调令把我调到市委《支部生活》编辑部。尽管思想不通,但在“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大氛围中,我不得不改行当了记者。不久,又奉命写了篇《从没问题中找问题》的文章,作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思想革命化典型登在《洛阳日报》上。市委办公室主要领导还在全市干部大会上,介绍了《支部生活》编辑部学“毛著”,促进思想革命化的经验。

  “文革”后我被调到市委宣传部。为了尽快提高写作水平,适应文字工作需要,我下决心把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抓紧学习,提高自己。我这个人比较笨,不会筑方城、炒股票,下舞场更无丁点兴趣,又最厌繁文缛节、官场应酬,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看报,抑或写点笔记,积点资料。凭着一股韧劲儿,居然也读了不少好文章,包括政经文史、道德法律、名人轶事、奇趣珍闻等包罗万象,咀嚼细品,受益良多,偶有所感,诉诸笔端,写点颂善伐恶、针砭时弊、律己兼警人的文章。外出归来拍几张照片、写点游记投寄给《洛阳日报》,发表出来,倒也是一件乐事。

  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走上领导岗位后,虽然工作繁忙,仍坚持笔耕不辍。追忆起来,在报上刊登的影响比较大的几篇文章如《权重莫移公仆心》、《想起了“华威先生”》、《 同心协力搬掉文山填平会海》、《对诬告者要严加查处》、《廉政漫议》、《极目只觉旷官多》、《正确看待落选干部》、《人造景观何时休》、《骑车坐车咏叹调》、《饮食文化的喜和忧》等。所谓影响较大,主要是许多熟人、朋友、读者通过书信、电话、面谈等形式,发表了他们对文章的评论、意见、建议和希望;再就是这些文章中的观点、诗文、成语、历史、典故及文字表述形式,我都尽量融会到领导讲话或市委有关文件中,意在尽量使讲话、文件多点文学色彩,少点官话、套话;多点亲和力、说服力,少点居高临下的训示力。1998年,在朋友们的撺掇下,经过整理筛选,我的文章以《流年印迹》为名结集成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于1999年退休,由干革命变成了过日子,有更多的时间总结、反思一些问题,写作之事当然也在其中。白居易有诗曰:“从前日月属官家,自此光阴为己有;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无官一身轻,写作起来也就畅言无忌了。趁着身体还算健康,头脑还不糊涂,遵照“用进废退”的医学原理,为延缓老年痴呆的速度,继续坚持笔耕,《洛阳日报》仍然是我投稿的主要阵地。最近,我正在筛选、整理退休后这几年写的文稿,打算再以《流年印迹续》为书名出版,但遗憾的很,只能作为庆祝《洛阳日报》创刊60周年的迟到献礼了。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