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35版:纪念特刊·百姓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爱心倾注贫寒学子
报人风采
真情付出, 助飞寒门骄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爱心倾注贫寒学子
  受资助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勤工俭学、回报社会”活动。 记者 李卫超 摄
  本报记者 陈运团 赵怡    

  30封求助信令人动容

  2000年8月下旬,对当年许多经历了高考的学生来说,应是一个收获欢乐的季节。然而,本报却接连收到了30名贫困生寄来的求助信:他们经过多年苦读,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可由于家境贫寒,连日来东拼西凑,也凑不够入学所需的费用。

  看看这些孩子的状况吧:

  田利涛,宜阳县柳泉镇人,考入中央财经大学,父偏瘫,母患重病;郭荷娜,洛宁县河底乡人,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父母患病,家中极为拮据;王育培,偃师市缑氏镇人,保送南开大学,爷爷奶奶长期患病,父母务农,家中债台高筑;张国玺,嵩县库区乡人,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父去世,母卧病在床,靠叔叔抚育,生活极端困难……

  读着这些来信,本报社会新闻部的编辑、记者禁不住都眼含泪花。

  随后的三四天里,记者四处奔波,很快摸清了这批贫困生的状况。他们分布在我市近10个县(市)区,考入的基本都是第一批录取的重点院校,每人每年仅学费一项就需4000元至5000元,如果再加上住宿费、书籍费、体检费等,一个人要想顺利入学,需要7000元左右。半个月来,每个学生的家长卖牲畜,粜粮食……把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可筹到的钱仍差一大截儿,孩子们面临着考上大学而无法上学的艰难处境。

  我们来到宜阳县柳泉镇柳泉村,找到田利涛的家,他家的房舍仅是两间破旧的土坯瓦房,他的父亲身体偏瘫,坐在院中,口不能语。他的母亲哭着讲,利涛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死活不给父母说需要多少学费,只哭着讲不让家里操心,钱他自己出去弄。八九天过去了,家人谁也没有见到利涛的身影,只听说他正在四处奔忙筹措学费。

  杨飞飞是当年宜阳县的高考理科状元,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她的父亲把家里的一头猪和一头牛犊卖掉,还粜了一些口粮,加上连日来向亲戚借的钱,也仅凑了近4000元,比孩子报到时要交的各项费用还差很多。我们采访那天,飞飞的初中老师李正军骑车送来100元,飞飞拉着老师的手,泣不成声。

  伸出双手 援助新生入学

  无论如何要帮这些寒门学子一把!经过多方联系,本报和团市委、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共同发起助学成才行动。

  2000年8月25日,本报刊发《请帮我们跨过这道槛》、《莘莘学子 急待救助》、《倡议:伸出援助之手 扶持新生入学》三篇大篇幅文章,多角度报道了特困大学新生的现状,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报道见报当天就引起强烈反响,前来询问、联系的热心人络绎不绝。加拿大李安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专程从香港飞回洛阳,决定立即启动“华怀珍教育基金”,挑选部分特困大学新生,进行资助。“华怀珍教育基金”是李刚和姐姐李华华、妹妹李蓉为了支持故乡洛阳的教育事业、纪念父母而设立的。这天下午,在洛阳日报社,该基金当场为李飞飞、田利涛、王志科等7名特困大学新生每人发放了3000元的首批资助金。

  老城区的马家茜女士虽然并不富裕,可还是拿出2000元,对两名学生进行资助。市交警一大队解放路岗的5名民警,每人每年捐出100元,对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洛宁籍学生雷石磊进行资助。

  8月26日、27日是双休日,可大家对贫困学子的关爱仍在持续。市区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王先生26日一大早就赶往郭荷娜家中,为她送去衣物,表示要全额资助她大学期间的学费(每年5200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李松涛老师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要每年资助张国玺学费3000元。洛阳乳腺病医院院长董守义把自己获得的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奖金1000元和市“五一”劳动奖章奖金500元也捐给贫困生。

  8月30日,本次助学成才行动达到高潮。中泰集团决定对王毅、李瑾、崔登辉等20名贫困大学生长期资助,并在本社举行了隆重的第一学年学费捐赠仪式,当场捐赠资金76750元。与此同时,该集团还决定与有关单位成立“中泰集团助学成才基金”,确保这20名受助生完成四年大学学业。至此,向本报发出求助信的30名贫困大学新生全部得到救助。

  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退学

  随着本报助学成才行动的深入开展,一些乡村自发地对本地贫困大学新生进行调查摸底,发动大家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帮扶。

  洛龙区古城乡焦屯村当年有6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家庭均比较贫困。该村的焦万民、焦保堂、常银寿、焦平凡等每人捐出500元,并在村中发起“爱心行动”,动员大家捐款资助贫困大学生。

  嵩县田湖镇洒落村的张雅芳、张卡芳姐妹双双拿到了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正当全家人为无钱前往学校报到而愁眉不展时,时任嵩县县委书记的尚成富赶来了,为姐妹俩送来6000元助学金。该县金牛公司还出资成立助学基金,专门用来对家庭特别贫困的大学生进行资助。有关领导表示,决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

  汝阳县大安乡大安村乌鸡养殖专业户鲍二涛过去已对乡里30多名大学生、高中生进行资助。此次,他又给大安籍贫困大学新生每人捐助500元……

  贫困大学生的处境也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就在本报助学成才行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发布,把中央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推向全国,助学贷款可以采取无担保助学贷款和担保助学贷款两种方式进行。

  8月30日,市政府召开资助高校困难学生紧急会议,提出了“不能让任何一名大学新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不能让任何一名在校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中途退学”的目标,号召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困难学生都能有学上。人行洛阳中心支行也根据上级通知,要求我市各商业银行尽快制定助学贷款操作规程,迅速启动助学贷款。一时间,“没钱上大学,银行帮您忙”这句话被人们口口相传。

  爱心无止境 再掀助学高潮

  2006年,类似的大规模献爱心行动再次在洛阳展开。

  6月30日,《洛阳日报》上刊登的一则消息,让洛阳居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震作出一个决定。

  消息是这样写的:为帮助贫寒学子走进大学校门,市总工会、《洛阳日报》在继去年成功实施“爱心助学行动”后,再度联手发起“爱心助学行动”……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向在2006年高考中被国家大专以上院校(含民办院校)正式录取的贫寒学子提供资助。

  第二天,郭震来到报社,与本报负责人认真商定了设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困生事宜。用于资助贫困生的资金全部来自居业公司准备用于一个新楼盘开工仪式的款项。郭震说,居业公司在瀍河回族区开发了一个楼盘,原定7月1日举行开工仪式。但就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他们看到了这则消息。公司决策层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取消已经定好的开工仪式,把省下的钱用于“爱心助学行动”。

  很快,具体的资助方案出台了。居业公司出资提供助学资金,与本报联手资助老城区、瀍河回族区60名当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助学金每年发放一次,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每人每年可获3000元资助,在读大学的四年中每年领取一次助学金。

  消息见报后,本报公布的联系电话成了热线电话,一名又一名考生、一位又一位家长,打来电话咨询相关事宜,有的则直接带着户口簿、街道办事处或父母所在单位等出具的家庭情况证明、录取通知书前来领取申请表。

  那一份份用心填写的申请表,就是一个个沉甸甸的希望!

  当年19岁的郭琛月的来信深深打动了众人。她的爸爸因所在企业效益不好,两年前下岗在家,由于年龄大且文化程度不高,一直没有再找到工作。妈妈从农村来到市区,靠摆地摊的微薄收入贴补家用。后来,妈妈不能摆地摊了,全家就靠爸爸微薄的失业金生活。为了不离开心爱的课堂,她每天6时就起床,骑自行车从老城到涧西上学,放学再骑车回到老城家中。一年四季,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漫天飞雪,从无间断,就是为了省下一点伙食费和住宿费。艰难地读完了高中,她考上了商丘师范学院,可录取通知书并没有让她和爸爸妈妈欢喜多长时间。一年数千元的学费,对这个在贫困中挣扎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她深深地渴望,能得到好心人的资助,让她梦圆大学校园。

  活动推出一个多月来,这样的求助源源不断地涌来……

  主办方经认真筛选,最终确定57名学生为资助对象。

  2006年8月27日,成为这57个孩子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飞上了蓝天。当日10时,爱心助学金发放仪式在洛阳日报社6楼多功能厅举行,57名学生分别获得居业公司提供的3000元助学金。在读大学的四年里,他们每人每年都将获得3000元的资助。

  在现场的很多学生、家长掉泪了。那是感恩的泪、动情的泪、梦圆后喜悦的泪……

  这一行行泪水,把郭震这位壮年汉子的心也泡“软”了。他道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遗憾:因为家境贫寒,成绩优异的他没读几年书就不得不离开校园,过早走上谋生之路。随着事业的发展,他越来越感到读书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当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寒而可能远离大学校园时,他伸出了援助的手。他说,不能看着这些孩子重蹈他当年的覆辙!

  让爱接力 温暖你我心灵

  一年后的8月,是给前一年受资助的贫寒学子发放第二学年助学金的时候了。

  2007年8月2日上午,在居业公司资助大学生座谈会上,40余名在2006年“爱心助学行动”中受到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再次相聚。不少大学生诚挚地表示,来自社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圆了大学梦。人要有感恩之心,在沈阳一所大学就读的“阳光男孩”符政诚挚地提出用爱心回报爱心,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义务服务,把这根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受资助大学生郭姝、梁方伟、闫永辉、赵中华等也纷纷表达了同样的愿望。

  郭姝放暑假回洛后,主动找到居业公司,希望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社会。郭姝说,我不会忘记善良而热心的人对我的帮助,当我能够自立于社会的时候,我一定会做一个扶贫济困的热心人。

  面对这些家境贫寒但心灵富有的孩子,本报和居业公司被深深打动了,决定再一次“资助”这些孩子,在他们当中开展“勤工俭学、回报社会”活动,让他们实现纯朴的愿望。于是,资助活动演变成爱心接力活动,馨香的玫瑰被一只只温暖的手传递下去。

  在接下来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受资助的50多名贫寒学子有的到居业公司从事实践活动,有的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的中小学生提供义务家教。他们忙着,并快乐着。受资助大学生丁虹虹为一个读高一的女孩子义务辅导数学,炎炎夏日,她骑着自行车一趟趟往来于自己家和辅导学生家,汗流浃背却毫无怨言。她说:“人活一世,只有乐于助人,奉献社会,才能自豪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她诚挚地表示,社会上的爱心给她提供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关爱别人,让爱心这粒种子在社会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点一滴的爱,由此汇成了涓涓溪流、潺潺小河、滚滚大江……涌流不息。

  2007年8月24日,本报与居业公司共同发放了第二学年助学金。除了继续资助2006年受助大学生外,居业公司又将10余名当年考上大学的贫寒学子纳入资助名单。当年高考以652分的优异成绩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的16岁宜阳女孩亢飞成为其中幸运的一员。亢飞说,妈妈告诉她要“知恩图报”,她会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而且,她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爱心传递下去。

  对这次历经两年、现在仍在继续的助学行动,本报给予了热情关注,进行了“爱心助学在行动”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直到今天,提起这次善举,郭震的脸上依然挂着满足的笑意。他说,逢年过节,他常收到受资助大学生的问候和祝福,每一学期结束,这些孩子还会向他汇报学习成绩。每到这时候,他的心中就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比看着自己的楼盘一层层长高还要开心。更让他开心的是,这些孩子都懂得了用爱心去回报爱心,并且正在一点点付诸行动。

  2007年8月发放助学金时,郭震表示,居业公司此后开发任何项目,都不再搞庆典仪式,把经费节省下来用于资助贫寒学子;另外,还要从每年的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来资助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让这些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他说,再有两年,他资助的首批大学生就要毕业了。但是,他相信爱心行动并不会就此画上句号。因为,有他的承诺,更有那些年轻的心作出的承诺……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