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4版:纪念特刊·雨后新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报人风采
《新洛阳报》出版始末
许金台事迹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新洛阳报》出版始末
原编委 胡次元
  《新洛阳报》创刊于1948年4月9日,即洛阳再次解放的第四天。

  当时,洛阳刚刚回到人民手中,国民党的长期统治和欺骗宣传,使不少人对共产党存有疑惧。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战争形势,解除群众顾虑,争取人心向我,打击国民党的残余势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中共洛阳市工作委员会在洛阳解放的当天就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并从陈谢兵团调来钱抵千、艾柏、赵慎应等同志,开始了办报的筹备工作。

  钱抵千(后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兼解放军报社社长)当时是九纵宣传处长,曾办过报纸,在解放洛阳的战役中腿部受了轻伤,此刻走路还离不开拐杖;艾柏(后任《天津日报》总编辑)是新华社吕梁分社前线组组长;赵慎应(后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是四纵随军记者,孟津县人,抗战时期曾在洛阳《行都日报》工作过,对洛阳比较熟悉。

  4月5日下午,赵慎应到旧《洛阳日报》去接管,首先找到了排字工人任中龙,请他把工人们召集起来。旧洛阳日报社印刷所的设备非常陈旧,铅字除老五号较齐全外,其余都缺得很多。工人们就用木刻字代替铅字,用硬纸片代替铅条,用剪刀代替铡刀。编辑、记者们积极采写稿子,设计版面。没有电台,就用一台收音机抄收新华社的记录新闻。

  就这样,经过3天紧张准备,创刊号终于同读者见面了。

  当时的报纸叫《新洛阳报》,用以区别国民党办的《洛阳日报》。3月14日洛阳首次解放后,为了继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解放军于当月17日主动撤出洛阳。国民党的残余部队返回洛阳后,旧《洛阳日报》又开始出版。4月5日洛阳再次解放这天,还出了最后一期。

  据当年的老工人们回忆,最后那一期报纸从标题到内容缺字很多,连补都没补就上机印刷,还没印完,工作人员就逃之夭夭。一部分工人守护着印刷所的设备,迎接解放军的到来,一部分自散回家。接管后,工人们都陆续回到报社。

  中共洛阳市工作委员会对办报方针作三点指示:

  1.按照毛主席《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精神,结合洛阳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宣传。

  2.以干部、职工、店员、农民、工商业者、城市贫民为读者对象。

  3.突出新区特点,宣传党对新区的政策和主张。

  《新洛阳报》开始出版时,编辑部只有钱抵千等3位同志,随后又从部队及地方陆续调进了一些人,并从地方上吸收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组建了组织机构。钱抵千同志任社长,艾柏同志任编辑部主任。5月,从部队借调来的同志要回部队,这时中央南下工作团到洛阳工作的钟纪民(现任《广西日报》总编辑)、廖永祥(现任四川省科学院副院长)等相继补充到编辑部来。钟纪民原是《新华日报》记者,这时担任采通科长。地方青年最早到报社工作的是许金台,以后又增加了贺斌、任华峰、胡次元等。人数虽少,大家热情很高,每当从收音机里抄收到重大胜利的消息,就立即印发号外,干部、工人都不辞辛劳,亲自上街叫卖。

  编辑部最早是在高平街的一所小院内,印刷厂在旧《洛阳日报》的印刷所。6月间,编辑部和印刷厂迁往丁家街。

  这时,钱抵千同志要回部队,市委派江思远担任总编辑,胡青坡担任副总编辑。艾柏同志此刻也要回前线去,原在《解放日报》工作的庄栋同志担任了编辑部主任。10月间,市委又派史乃展同志担任社长,史又带来了一批新闻干部。编辑部增加了赵时烈、苏绍言,记者增加了李彬、谢琳、习平、李曙光等。

  12月间,报社又从丁家街迁到三关庙,房舍、院落比较宽敞了些,并增设了电台,工作人员也增加到40多人。

  初出版的《新洛阳报》为八开两版,10月间增为四开四版,用的是土报纸,只有节日才用新闻纸。当时印刷设备极为简陋,还不能制版,因此,报面上没有图片。一版是要闻,大部分为战报,小部分是本市重要新闻;二版是地方消息;三版是副刊和专版,《综合》副刊每周一期,登载短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及《教育园地》、《洛阳职工》、《洛阳青年》、《通讯专页》等专版;四版为时事。

  1949年3月,洛阳市由省辖市改为地辖市,报纸也改为洛阳地委机关报。地委宣传部长张文岑兼任社长,陆昆任副社长。

  那时,报社的任务重、人员少、设备简陋,为了把报纸办好,全体职工都在困难的环境中艰苦奋斗。美术编辑陈天然(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每天用木头刻制题花、插图、美术标题字。为了增加版面内容,需要改老五号字为新五号字,因印刷厂没有新五号字模,铸字组组长杨诚同志就步行到鲁山《豫西日报》去铸字,铸好后用骡子驮回洛阳,路途历尽了艰辛。编辑部的同志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写稿、编稿、校对,大家都是日以继夜地工作。没有办公桌,同志们就挤在一张大案子上办公;没有交通工具,就步行外出采访;整个编辑部只有几把雨伞和几双胶鞋,下雨时谁外出采访谁用;没有足够的办公用纸,打草稿的纸用了这面反过来再用那面。上班不分白班、夜班,统统是早上6点半起床,7点学习,晚上10点下班就寝。处理时事稿和负责看样签付印的同志要到12点以后才能休息。

  为了医治国民党留下的创伤,减轻洛阳人民的负担,干部们实行供给制。穿的是粗布军衣和“踢死牛”鞋,每天早、午餐吃的是小米稀粥,只有晚餐是汤面条。这晚餐是一天中最受欢迎的美食。大师傅把饭送到编辑部,大家有说有笑地吃过后,精神大振,再干一会儿工作然后就寝。

  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大家还节衣缩食,支援前线。1949年1月2日,职工们捐钱捐物慰劳前线将士。印刷厂工人赵韬、刘惠民、王戌成各捐一个月的工资小米150斤,任中龙、韩金水各捐半个月的工资小米,厂长郎桂荣、副厂长徐志扬、铸字组组长杨诚各捐一个月技术津贴,共捐小米1810斤,中州币640元。编辑人员也捐出小米385斤,中州币920元,还有鞋、袜、手套、笔记本、铅笔等。

  《新洛阳报》记者证的发证单位是洛阳警备司令部,上面印有“希各处岗哨验证放行”字样。洛阳当时尚处在军管时期,敌特活动猖狂,记者外出采访,一般都带着手枪,夜间外出采访,还背着步枪。1949年3月,记者许金台到洛阳二区采访时遇到庙道暴动,金台持枪和敌人对打,弹尽后被敌人杀害,受伤37处。许金台同志生前曾积极要求入党,牺牲后报社党组织报请上级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9年8月,经过反匪反霸,社会秩序日趋安定,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新洛阳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执行省委决定,于1949年8月11日停刊,共出版478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