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3版:纪念特刊·雨后新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经典之作 意义非凡
桌上的表
抓形势 巧选材 据实写
报人风采
再克洛阳后给洛阳 前线指挥部的电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抓形势 巧选材 据实写
——谈《桌上的表》在新闻学上的典范意义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教授 董广安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经典的新闻名篇,正是历史的见证。它穿越漫长时空,永远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在洛阳解放60周年的今天,我们再读张明老将军的经典战地小通讯《桌上的表》时,依然能感受到这种力量。

  1948年3月,时任华东野战军3纵8师23团1营营长的张明,受命带领全营突击攻打洛阳。战前,纵队的《麓水报》和新华支社都约他写几篇反映我军攻打洛阳的稿子。3月11日晚,我军发起总攻,15日战役结束后,张明连夜写成了《桌上的表》 ,记录了我军战士从攻克洛阳到离开,都没有人拿走一块无主怀表的真实故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的纪律性,从而深刻揭示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必定夺得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

  文章在《麓水报》上率先刊登出来,与此同时新华社发了通稿;接着延安的陕北电台向全国作了广播,电台在稿件开头还特意加了个按语:“张明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这就是我们有文化的革命战士的形象。”1949年4月19日,《晋绥日报》又刊登了这篇稿子。一时间,军内军外、上上下下都知道了这件事。洛阳城里那位怀表的主人,高兴地把那块表精心保存起来,留作纪念。全国解放后,他把表献给了军事博物馆。那块表成了革命文物。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自有其道理。

  首先,紧跟形势,把握新动向,用事实说话。解放洛阳这场战役发生在辽沈战役之后、淮海战役之前,我军与国民党武装的最后决战已经展开,我军仍需要以舆论继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大的新闻背景;而更具体的形势和动向是,在《桌上的表》写作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刚刚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部队也刚刚开展过“三查三整”运动,因此,这篇稿子首先在大局形势的把握上取得了先机,符合党的严格遵守城市政策和群众纪律的指示,再加上用事实说话,说服力强,自然很快就刊了出来。可见无论何时,抓住新的动向,把握当前的形势,用事实说话都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也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共有的特性。

  其次,巧妙选材,以小见大。“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了解洛阳解放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次战役后,我军实施了战略性的撤出,并于4月5日再克洛阳,那时候的洛阳才算彻底解放。在这种情况下,留给张明写新闻稿的时间就不多了,长篇大论自然不合适,他“把各连汇报的好人好事一一排队比较”,最后选取了“桌上的表”这个典型事件连夜奋笔,才有了这篇274个字的新闻佳作——《桌上的表》。题目虽小,却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和战士们“不拿群众一阵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本色。

  最后,细节生动到位,人物语言真实。首先看写表,这是一块怎样的表呢?“在一张方桌上,还放着一只钢壳怀表,雪白的表面,漆黑的表针”,写得多细致!既然大家看得一清二楚,那么这块表得以留存下来,就绝非意外,而是我解放军战士保护之功,这不是特性,而是共性,每一个解放军战士都会这样做,所以这个细节描写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在灯光下看去,还不到十二点钟,细小的秒针正在滴滴答答地走着。”“十二点钟”这个细节,则更是神来之笔,这不是一般的记实写时,这12点钟有军事价值,记录了我军攻占洛阳的时间,同时交代了新闻报道的时间,可谓“一语双关”。待到“庄副指导员拿出小刀剥开表壳一看,崭新的表心镶着4颗宝石,的确是瑞士好表”,到这里,表的真面目终于揭开——“镶着4颗宝石”的“瑞士好表”,于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得到印证——就算是“宝石”“好表”也不动心!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作品中有不少的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这些描写不但具体生动,更重要的是这些描写是据实而写,不是凭空捏造,符合人物特征。“打仗就是需要表,要在三查前,我就要把它装起来了”,王排副说了这话却一动没动——战士毕竟不是圣人,有这些想法也是难免的;“遵守纪律是自觉的,楼上的东西少了,咱连要负责”——战士们在党的教育下具备了良好的纪律性;庄副指导员“看完后,表又原样摆到桌子上”——党员干部起到以身作则模范作用。这些真实的描写正应了那句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桌上的表》全文仅274个字,能成为享誉军内外的好新闻,全国解放后,它曾被作为新闻作品的典范收入学校的课本。许多人曾向张明打探采写体会,张明的回答朴实而深刻。他说,通过这篇稿子,写报道不能离开当时的形势需要,要符合上级的指示、中央的号召,一定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选最有代表性、最生动的事例进行报道。采访要细。要把人家的话尽量记下来,写作时也要尽量用人家的原话。

  “抓形势、巧选材、据实写”,直到现在,《桌上的表》在新闻作品中的经典地位仍然无可替代,我想这就是答案所在,对于我们如今的新闻写作,这“三大法宝”不也是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吗?经典的魅力,由此可见。         插图 玉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