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难忘的两篇稿子
“洛浦”让我怦然心动
三代人的痴迷
新闻网广告
庆祝《洛阳日报》创刊六十周年专版
《洛阳日报》温暖我的人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难忘的两篇稿子
张才选
  粗略算了一下,我在《洛阳日报》上共发有四五百篇新闻稿。虽说近10余年没摸笔写稿了,但每每看到《洛阳日报》,每每回想起我曾经写的两篇稿子,当年报社领导和编辑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先说头一篇。那是1958年7月,我刚穿上标有“洛矿”字样的工作服,恰逢厂里开展红红火火的劳动竞赛,喜迎国家对工厂的正式交工进行验收。大家都像是在追赶什么似的,一连几天,吃睡在机床旁,恨不能一天干两三天的活。我的师傅怀揣着病假条,跟大伙一样没日没夜地干。

  火热的劳动场景感染得我激情澎湃,当即写了篇小文登在车间黑板报上。当时分工跑矿山厂的《洛阳日报》记者孔宪阳来厂里采访时看到黑板报上的这篇文章后,当即向工段领导打听是谁写的。工段领导说,是个小徒工,叫张才选,他今天上夜班。孔宪阳又问,他住在啥地方,我想见见本人。工段领导说,他住在离厂三里多地的二郎庙集体宿舍。

  真没想到,第二天,孔宪阳竟顶烈日、冒酷暑,步行到宿舍找我。他自我介绍后,握着我的手说:“你写的那篇黑板报稿,很不错,把工人阶级争分夺秒、忘我劳动的无私奉献精神很好地表现出来了。你再改改,充实些事例,这样会更感人。”

  我望着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记者,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他用手扶了扶眼镜,眼梢的笑意像水波似的瞬间传到整个脸庞,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稿子改好后,我再来取。往后,我们要多联系。另外,抽空你要多看点写作方面的书,提高写作水平。”说罢,和我握手告别。

  望着匆匆离去的孔记者,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好这篇稿子。

  两天后,我把改好并抄写得工工整整的稿子送到编辑部,老孔看后又修改了几处,然后才交给版面编辑。这篇稿子见报后,在厂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师傅们争相传阅,我也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

  这篇稿子,也成了我与新闻结缘的契机。打那以后,每天不管多忙多累,我都要抽空看书写稿,厂里的黑板报上经常有我的“大作”,《洛阳日报》上也时不时出现我的名字,我也由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专职通讯干事,还先后被《洛阳日报》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

  再说第二篇。那是1983年1月的一天,我所在的工厂新老班子成员调整后进行工作交接。开过会后,我写了个草稿,并和时任《洛阳日报》工交科科长的邢正宽通了个电话,简要讲述了这篇稿子的内容和立意。邢科长听后,很是赞赏,希望我马上到报社一趟。他还在编前会上讲了这篇稿子,时任副总编辑的李宗挺高度重视,决定挤出版面,当晚上版,第二天见报。

  我急匆匆赶到报社,邢正宽和邓明选正在工交科办公室里等我。他们看了草稿后认为:这篇稿子对各单位正在进行的新老干部交接有一定指导价值,一定要写好。

  我动笔开始写,邢科长站在我背后,时不时地指点着,邓明选则坐在我对面,帮我推敲着每个字词。

  一个小时后,这篇300多字的新闻写好了,引题是:矿山机器厂按“四化”要求组成新领导班子,主题是:新老干部携手开拓新局面,发在第二天《洛阳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上。

  随后,当得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征集出版《全国短新闻选》时,时任报社总编室主任的涂万松用心写了篇推荐评语推荐此稿,文中写道:这是一则颇有特色、时代感很强的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中央关于实现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决策深入人心。

  这篇短新闻被收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首本《全国短新闻选》,据说,这是地市级报纸入选的第一篇新闻。虽说作者署的是我一个人的名字,但它是洛阳日报社领导和编辑集体智慧的结晶。

  激励和鼓舞的力量是无穷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写稿子的积极性更高,1985年,我被洛阳市委、市政府授予洛阳市模范通讯员称号(享受市级劳动模范待遇),这在洛阳市是史无前例的。

  我与《洛阳日报》的故事不止这两篇稿子,我的成长,我所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与报社的培养、指导和鼓励密不可分。时值《洛阳日报》创刊60周年,我写此文深表谢意,并祝愿《洛阳日报》越办越好。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