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事事有着落 件件有回音
“新闻人永远年轻”
奥运催热婚庆经济
全省工艺品旅游品设计大赛洛阳“论剑”
儒雅 从容 大气
市场调整延续 回暖迹象出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儒雅 从容 大气
——感受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梁衡
  梁衡(左四)与本社领导一起阅读老通讯员的作品集。 记者 陈占举 摄
  人物简介 梁衡,山西霍县人,1946年生,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长期在基层当记者,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特邀理事。

  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等4篇作品入选中学、师范和大学课本。

  梁衡的名字,是在上初中时就接触到的。“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晋祠》中这段仿佛来自天际的美文,令人赏心悦目,历久难忘。

  万没想到,20多年后,梁衡应邀出席洛阳日报创刊60周年庆祝大会,记者有幸走近梁衡,感受大家文如其人的从容、恢宏和大气。

  惜 言

  戴着一副眼镜,气质儒雅,当我们5日在王城公园见到赏花的梁衡时,觉得这位大家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徜徉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花丛中,梁衡侧着头,认真听着解说员的介绍,不时插话问上几句,得到回答后一边满意地点头,一边称“谢谢”。

  在公园牡丹画师的画板前,他驻足观赏,含笑不语。

  昨日中午,梁衡来到千唐志斋,在解说员的指引下,仔细欣赏着一块块墓志铭。当解说员讲解碑文上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时,他不住颔首,摘下眼镜,贴近石碑研读。偶尔利用解说员的停顿询问几句,便示意解说员继续。

  我们想请梁衡谈谈为人、做事的道理,给年轻人以启迪,他连说:“不要刻意去教导别人,还是潜移默化好。”

  连续两天,梁衡都惜言如金。他总是微笑着询问洛阳的社会、经济、历史等情况。后来我们才认识到,梁衡的惜言,是他在用一名记者的眼睛、耳朵来感受洛阳。

  在所见、所闻之后,梁衡说:“洛阳是个好地方,有帝都气派。”

  良 言

  梁衡利用短暂的停留时间和本报编辑、记者座谈,他的讲课突出了两个字:“责任”。由此,让本报编辑、记者领略了梁衡的良言,受益匪浅。

  梁衡谈“责任”具体而深刻。他说,作为媒体,有三大责任:传播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作为媒体的一名工作者,在履行传播责任时,不能不报、不能假报、不能浅报;在履行政治责任时,要勇于负起安全责任、导向责任、监督责任;在履行文化责任时,要明确文化的基本概念,做到“政治把关,文化兜底”。一席话,提纲挈领,言简意赅,让人豁然开朗。

  为人、做事的道理,梁衡没有明说,但他用自己的行为作了注解。

  相比于梁衡“山水有灵”的游记散文,他的一系列人物散文让人震撼,倾注了一位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民间疾苦的责任。对他这种散文风格,是“文化散文”还是“政治散文”?读者没有定论。文如其人。梁衡的文章,从容、恢宏、大气;他为官,敢于负责;做新闻,是大记者;写散文,是大家。正是这份从容,使人们感叹他行走在政治和文学之间,游刃有余。

  箴 言

  5日下午抵洛,7日上午就要返回,梁衡可以说是行色匆匆。但他想去看千唐志斋、范仲淹墓,他喜欢洛阳厚重的文化。在千唐志斋,梁衡“建言”:洛阳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好好挖掘、保护,是功在千秋的事。

  梁衡曾多次到洛阳,洛阳的变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尤其看到人们在洛浦公园自由自在游玩,听说六大公园除花会和旅游黄金周外免费开放,梁衡替洛阳人高兴。他说:“这就是和谐。”

  对年轻人,梁衡像对待朋友一样,他强调“责任”二字,他说,每一个人,只有首先对社会负责,尽到了自己的那份社会责任,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梁衡赠给本报记者一句诗——“把自己当作一抔黄土,让别人踩成一条路”。本报记者 王继辉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