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硅 业 报 国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4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硅 业 报 国
——记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文海
  孙文海,男,汉族,辽宁新民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学历,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从2003年3月至今,任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硅高科偃师有限公司厂区
  公司生产的多晶硅产品
  国家“863”攻关项目成果鉴定会现场
  中科院王占国院士、梁骏吾院士到公司考察
  公司总部与河南省多晶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公司第一炉多晶硅产品
  生长过程中的多晶硅产品
  2005年12月18日,随着洛阳硅产业基地建设启动仪式的举行,以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多晶硅建设项目、无锡尚德150KW太阳能项目和加拿大阿特斯100KW太阳能项目同时在洛阳开工兴建,形成了一条从多晶硅——硅锭——太阳能用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这样一个较完整的硅材料产业链。洛阳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硅产业集群。这个硅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仅用了3年时间,在“十一五”期间硅产业年产值突破120亿元。这个硅产业集群的创始人之一就是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文海同志。

  多晶硅作为信息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原料,过去一直都靠国外进口。长期从事单晶硅事业的孙文海同志,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从2000年起就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发展。在多晶硅市场处于低迷时期,在国内还没有掌握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情况下,他研究分析多晶硅市场走向,寻求合作伙伴,找技术,筹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3月,以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为技术依托的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3年6月28日,一期年产300吨多晶硅生产线正式在偃师高龙工业园区开工兴建。从此,大规模产业化多晶硅生产线开始在洛阳扎根。

  技术创新 撑起民族多晶硅

  公司成立初期,国内仅有两家多晶硅生产线,年产不足80吨,且能耗高、成本高,而大规模生产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孙文海深知这里的关键在于技术,这也正是其被美日德等国家垄断的原因所在。要打破上述国家对中国几十年的技术封锁,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多晶硅企业,难度是可以想象的。带着必胜的信心与无畏的勇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冒险精神,他毅然投入到了这个举步维艰的事业中。在年产300吨项目开工之前,公司即成立了以董事长孙文海为组长的大还原炉攻关试验领导小组,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制《大还原炉样机试验方案》,与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制订了样机设计制造方案,仅9个月时间,经过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五炉次运行试验,2004年1月21日,国内第一个“12对棒节能型多晶硅大还原炉装置”试验成功,它标志着年产300吨多晶硅工程的核心装备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4年3月10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以中科院院士梁骏吾先生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材料协会半导体分会秘书长朱黎辉先生任副主任委员的9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中硅公司承担的“12对棒节能型多晶硅大还原炉装置”进行了鉴定。通过鉴定,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装置经过工业试验,工艺稳定,其综合技术指标属国内领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试验所得数据可以作为300t/a多晶硅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设计依据。

  硅芯是多晶硅还原生长的载体。我国生产多晶硅所用的硅芯的长度一直徘徊在1000mm~1500mm之间,严重制约着多晶硅的产量。为了与生产多晶硅的主体设备——高效节能大还原炉配套,必须生产出超过2000mm的加长硅芯,才能符合大还原炉的技术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加班加点,连续作战,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攻克硅芯生产的技术难关,完成了加长硅芯炉的设计工作。2003年8月20日17时30分,国内当时最长的硅芯在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拉制成功。

  12对棒大还原炉的试验和2000mm的加长硅芯拉制成功,为年产300吨多晶硅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大大激发了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年产300吨多晶硅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设计上。干法回收技术、氢化技术等数项国内多晶硅生产的关键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年产300吨多晶硅生产线上,实现了能量平衡、物料平衡、节能环保,多项技术均属国内首创,为大规模多晶硅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技术创新给中硅带来了巨大效益和创新的动力,也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的高度重视。为迅猛提升中国多晶硅产业技术,中硅公司又承担了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24对棒节能型还原炉成套装置”的研究任务,经过科技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刻苦攻关,2007年3月31日,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它的研制成功,解决了我国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的核心技术,标志着中硅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生产集成新工艺取得了新的进步,其研究成果将应用在中硅公司两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上,为实现我国多晶硅生产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必将打破国外对我国多晶硅生产、技术、市场的垄断。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对“24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的研制成功表示祝贺。

  2007年12月8日,经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占国、梁骏吾,中国电子材料协会半导体分会秘书长朱黎辉,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半导体材料研究工程中心教授张椿等国内有关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24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进行了鉴定,认为:“24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结构合理,系统先进,操作方便,运行稳定、可靠,是目前国内最大、电耗最低的多晶硅还原炉,在多晶硅生产技术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多晶硅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孙文海始终认为技术是企业的血液,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占居国内领先的中硅公司,靠科技创新走上了发展道路,这只能代表过去和现在,未来多晶硅产业是国际竞争,产品的提升换代更新,产业链发展与变化,都会对多晶产业造成巨大冲击,中硅要想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局面,保持国内领先,瞄准国际先进,坚持提升水平和研究开发并重,必须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为此,中硅投资3000多万元,以中硅高科为依托的“河南省多晶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7年12月8日正式启用,它将托起中国民族多晶硅产业,极大地推动中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硅高科承担的国家科技部“三项科技支撑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主导制定太阳能级多晶硅国家标准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扩大产能 托起洛阳硅产业

  2003年6月28日,中国第一条年产300吨多晶硅生产线在中硅高科开工建设,但以当时的技术、人才、市场、价格,孙文海承担了巨大的风险责任,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要发展中国的硅产业,最大困难在技术,而掌握多晶硅技术的美、日、德三国七公司,从国家战略上考虑将对中国进行长期的技术封锁,在国内,人才、技术极为缺乏,严重制约着硅产业的生产发展。凭着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著,他依然坚定信念,发展中国人自己的多晶硅,打破国外垄断,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多晶硅之路。

  在年产300吨项目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建设进度稳步推进的时候,孙文海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开始了他更大发展蓝图的绘制。随着年产300吨多晶硅项目第一炉多晶硅产品于2005年10月29日10时18分的成功出炉,当年年产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并于2007年投入运行。事实证明他高瞻远瞩的决策是正确的,从年产300吨多晶硅生产线投产到2007年底,仅两年时间,国内的多晶硅需求日益剧增,供需矛盾日益加大,公司效益与日俱增,两年来实现利税84458万元,为洛阳经济发展和硅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为中硅的董事长,孙文海深知决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战略比管理更重要”使他认识到该职位对公司发展承担的责任重大。中硅公司已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多晶硅的大规模生产,突破了千吨级的规模,实现了安全环保、节能减排,能量、物料平衡,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公司健康发展。曾有人劝他,就这样发展下去对组织、对股东也有交待,不必再冒风险。但孙文海不是这样想的,他也不是这样的人。他说:“不发展就后退,小步发展就落后,洛阳中硅有技术力量雄厚的设计院为技术支撑,有着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技术优势,不做大做强对不起国家部委、各级政府对中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要托起洛阳实现硅产业120个亿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的核心装备技术,标志着中硅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生产集成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那么年产2000吨多晶硅生产线的建设将对技术、装备、生产经验提出更大的挑战。年产2000吨多晶硅生产线于2006年底开工建设,目前设备正在安装。届时完全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多晶硅规模化生产能力将达到3000吨/年,中硅公司将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洛阳硅产业链实现市政府确定的宏伟目标指日可待。

  管理促发展 诚信造中硅

  关键技术和工艺系统的掌握,仅仅是发展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再好的技术和设备必须靠人去管理,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以人为本,体现团队合作力和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坚持走自主创新、品质领先、安全环保、节能减排、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安全可靠、环保清洁、连续稳定、效益明显,综合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孙文海对管理层提出的要求,也是中硅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几年来,孙文海同志夜以继日的操劳、在国内外的奔波,原先健壮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糖尿病迫使他大量的喝水,脉管炎使他的下肢冰凉,在炎热的夏天仍穿着厚厚的鞋袜,但他没有停止过工作,依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多晶硅事业上。

  在他的这种执著敬业精神带动下,公司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安全环保是保证多晶硅稳定生产的关键,建厂以来公司就建立了一系列安全环保的规程规章、应急预案,确保人人应知应会,实现了多年安全环保无事故。

  孙文海自豪地说:“在几年来的建设和生产实践中,中硅公司掌握了大规模多晶硅生产工艺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了一家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生产高科技企业。”中硅公司坚持走“三新带一新”的道路,以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新发展。中硅公司已具备针对行业领域中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的持续研究能力,并具有把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产业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转化的实力。

  2007年,对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来说是发展壮大的重要一年,孙文海当初的决策得到了肯定,他的梦想也在一点一滴地实现。

  2007年,在确保年产300吨多晶硅生产线达产达标的基础上,5月份700吨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使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1000吨多晶硅的生产能力,实现了产业化的大跨步发展。

  在孙文海的带领下,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2007年公司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全年共生产多晶硅506吨,上缴各类税金3.5亿元。2007年,中硅公司及下属两个新设的子公司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双高”企业。同年,被河南省认定为百户重点企业。硅业报国的使命,使中硅稳定健康发展。

  面对以往的成就,孙文海是这样说的:“中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倾注了中硅人太多的热血与激情,在成就面前,我们自豪,因为理想,因为使命,因为我们的报国热情!但未来的路会更长,更加坎坷艰辛,中硅的使命不允许我们停下脚步,中硅奋斗报国的精神会更加高昂。”坚持自主创新,做国际一流的多晶硅企业,这是中硅的长期目标;努力打造一支充满报国激情的创新团队,努力为团队成员提高生活品质、提供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提供追求事业成功的发展平台,这是中硅的人才战略目标;严于细节,精益求精,这是中硅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三者交融进行,相信中硅会脚踏实地地快速发展。          (中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