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在美国看奥运火炬传递
牡丹梦思(外一首)
随 风 而 逝
吉氏胡同的小锅不翻汤
贺《洛阳日报》创刊60周年
《大路歌》《时代记忆》出版
新闻网广告
咏 牡 丹
牡丹与女皇的笑容
曾 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吉氏胡同的小锅不翻汤
寇北辰 郭 弋 闫 鹏
  洛阳记忆

  旧时,常听人言,洛阳小吃有几大名汤:一曰旗纛庙门张世家的小锅不翻汤,二曰马蹄街张长水家的馄饨,三曰城隍庙门李金库家的豆腐汤,四曰旧府洞儿张新有家的臭杂肝儿……当年“三张一李”的手艺真是大大有名,风光得很哟!

  提起张家小锅不翻汤,有人说张家在旗纛庙门,有人说在吉氏胡同,其实都是对的。吉氏胡洞又名鸡市胡洞、姬氏胡洞(已拆除,今名济困街、真不同后街)。它坐落在老城西北隅,距十字街很近,南北向,南接西大街,北接旗纛庙门(今王府烤鸭店处),长不过220米,宽3.5米,住户20余家。说它小,小得真不起眼,却因有一姓张的“小锅不翻汤”而扬名全城。街以物显嘛!

  “不翻汤”属于地方风味小吃,有独特的做法,适合当地人的口味,价廉物美,大家都能消受得起,所以它不仅风靡当时,即使今天也有市场。

  不翻汤有大锅小锅之分。大锅汤我早已著文谈过,今天专门介绍小锅不翻汤。

  旧时,小贩儿出摊一般多挑担子,张世师傅也不例外,他用一根两头翘的扁担,担两个高0.8米的柜子,一头是炉火锅勺,一头是餐具佐料。他不游街串巷,把担子一直挑到“西华 (门)”固定摊位,两柜合拢权当柜台,前放长凳两根,买卖便开始经营起来。

  1.不翻儿的制作:

  不翻儿是用绿豆面做的。绿豆泡湿去皮,而后倒在水磨上磨细,流下的汁液不稀不稠,舀一勺摊到鏊子上。鏊子直径约10厘米,一溜儿五六个排在火炉上,用文火加热,只消几分钟,豆面糊由湿而干而焦,不用翻个儿就熟了,不翻儿因此而得名。

  2.小锅不翻汤的制作:

  小锅是用铜做的,直径17厘米至18厘米,高12厘米,平底。用猪大腿骨垫底,上盖一层“掀子板”(即排骨),再在掀子板上拢粗粉条, 中间留洞,洞的大小正放下去一把勺子舀汤,粉条上面撒金针、木耳、紫菜、海带,为了配色还得添上青、红椒的尖尖角儿。

  汤是骨头熬就,盛在摊位上的瓷缸里,由掌勺师傅张世自己调配把握,锅里只存一碗的量,边吃边加。

  3.配头和佐料:

  汤每天卖100碗,带300余张不翻儿即可。配料是大小匀称的小海米、金针、木耳、海带、紫菜、小肉丁、细水粉丝、韭菜头。佐料用老陈醋、上等酱油、小磨香油、味精、胡椒粉。

  4.经营之道:

  出摊前把火炉生着。自己检查应带的物件是否齐全、干净。张家的老掌柜还得看看儿子的衣着是否整洁,一条雪白的绒手巾是否挂在腰间。过目一遍后说声“出摊”,大家掂汤的、搬条凳的、挑担子的一起出动。

  顾客上门,张师傅先拿起一个青花瓷碗,抓三张不翻儿,加上配料和调味品,再拿起起明发亮的铜勺子,习惯性地在锅沿上轻击几下,其声叮当;从小锅内起汤,再拿起油瓶,滴上几滴香油,之后笑容可掬,双手端住放在顾客面前,再说一句“您请吧”!

  顾客们边吃边议:吃张家的小锅不翻儿,看见张师傅这身洁净的装扮,吃着味美,看着爽心。真个是“空腹而来,快意而去”。

  5.赶快抢救:

  俱往矣,小锅不翻儿当年的风光而今不再,甚是可惜!今天国家正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也不能忽视。旧时,小锅不翻儿带些许腥荤,让“三年不知肉味”的穷人品尝一次,那味道怎能不让人久记不忘?现在,大家几乎天天“大碗吃肉,小碗喝酒”,再吃小锅不翻儿,总会感到味寡。

  有人说小吃上不了台面,不能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我曾到扬州出差,好客的主人请我们吃酒。在大宾馆排开筵席,上的是清一色的“扬州小吃”。这一餐虽是小吃,但花色齐全,味道鲜美,竟使我等大饱口福,喝彩频频,负醉而归。洛阳的大萝卜不过是一味粗菜,在巧师名家手里,变变脸孔便成了“燕菜”。燕菜,原先未必不是一味小吃,如今可好,竟然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名满全国。

  如今,有哪一位有胆识的老板摆出一桌洛阳名小吃酒筵待客,肯定有生意可做。何况今非昔比,厨师艺高,配料齐全,不妨拿出化腐朽为神奇之本领,创个奇迹,让食客瞧瞧。

  本版插图 玉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