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爱你,洛阳
说说新区的街道名
自古洛阳出才子
花开富贵满庭春色(国画)
俊逸洒脱 自然天成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5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抒怀
我爱你,洛阳
刘亚辉
  午夜醒来,暗香袭人,推开窗扇,春风正从这座城市吹过。夜色中,小区路灯的光辉里翻卷着落絮和飞花……

  20年前,也是春4月,因为工作需要,我调到这个称为“洛阳”的陌生城市,迎接我这个伴着黄河风沙长大之人的,是那“接天花朵无穷碧”的一城繁花。

  在当时的市委大院,我第一次看到了被誉为“万万花中第一流”的牡丹。说句不讨好的话,这种被誉为“国色天香”的花给我的印象是:唯其太美,所以它显得比我小时候家里一块被面上印的牡丹花更假。无数次在花海和落红中游走,我认识了樱花和棠棣,认识了紫荆和碧桃,认识了丁香和木芙蓉,认识了榆叶梅和海棠,更看到了无论是色彩还是花朵都比别处要鲜艳和漂亮得多的月季、百日红、大理花。我诧异,这座城市怎么会有这么多、这么美的花?真是“四色变而为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在一次次花开花落中,这座城市、这些繁花,对于我似乎有了某种特殊的韵味:我赞颂“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繁盛,犹能体味“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的凄美。

  洛阳,因地脉而生花,因花香而多情。洛阳人之爱花,可谓根深蒂固,这是一种风气。一个城市若沾染了一种风气,住在这里的人会不可抗拒,以至于每年花期,我打长途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来看花吧!”语气中透着反客为主的随意。

  作为这座城市的移民,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20年前的一个春夜,我第一次坐着人力三轮车从东花坛顺着这座城市最有名的中州路,一直到谷水时的情景清晰如昨。当时恍惚觉得自己是顺着这座城市的主动脉在流动、前行……永无止境,但一闭眼似乎睫毛又能触碰到时空的尽头。那时的城市远没有现在这般嘈杂,定定神就能感觉到它的心跳和律动。

  无论是城东的穆斯林建筑、老城的仿古建筑、西工的现代化建筑,还是涧西的苏式建筑,中州路两侧无疑像一个建筑博物馆。它们形态各异,都在诉说着同一个话题: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更迭。

  刚到洛阳那几年,我喜欢一个人在涧西的建设路、中州路、西苑路之间横亘着的那一条条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漫步,尤其是飘雪的冬夜和细雨的春晚。一行行浓密的行道树、一排排整齐的俄式建筑簇围着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的心脏。厂区到生活区之间有绿化带相接,神脉贯通,开朗舒展,错落有致,这种布局连绵数公里,气势壮观。注视着这些出自俄罗斯设计者之手的三四层红砖楼,你似乎能看到从一个街角透出的那一丝异国情调,似乎能听到从楼宇深处传来《三套车》和《喀秋莎》那令人遐思和伤感的旋律。

  在这些由大街小巷连起来的街坊里,居住的大多是那个火热年代到这个城市搞建设的移民,有上海人、广州人,也有来自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城市的东北人,这些移民在这座城市曾经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各色方言充斥在市场和街头……虽然他们已经死心塌地地居住在这里了,但骨子里有一些东西终不能被同化,当一切都不足以解开“思乡”这个“结”时,涧西便有了以广州市场和上海市场命名的百货大楼,有了江西路、武汉路、南昌路这些明显带有地域特色的路名。

  我一直为洛阳这座城市的大气和包容而感动和感激。不论你是何方人士,不论你是为了什么目的到这里来,不管你是工作、经商、定居,还是偶尔路过,这座城市都会给你礼遇和款待,不像有些城市对待外来者天生有一种带着距离的客气或者干脆予以排拒。这些,从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商住楼,从鳞次栉比的店铺,从一个个高速公路出入口,从邙山机场,从越建越宽敞、越建越漂亮的车站、广场都可以得到求证。

  “没有水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对于洛阳人来说,洛河一直在他们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我曾不止一次长久地注视着穿城而过时而混浊、时而清澈的洛河水,真切地感觉着这座城市的灵魂在跃动。当它两岸的洛浦公园在一公里一公里延伸的时候,不仅给洛阳人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场所,也使我们这些客居他乡的流浪者和孤独者有了精神家园。

  我喜欢到洛浦去,经常一个人散漫地坐在那里,有时自晨至夜、不吃不喝,无视晨练、散步或者高歌的人们,就这样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看着洛河上架起一座座崭新的桥梁……

  20年来,我的交通工具一如既往的朴素简单:街心花径安步当车,林阴大道自在骑行,更多的时候是与这个城市普通居民一样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穿行于城区各处……正是这些平凡的生活经历,才使我有机会抚摸到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肤,也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更直观的了解。

  我曾天真地猜想,这个城市的每一户人家和每一个外来的游客应该都到老城吃过水席,因为那些无论豪华还是简陋的店面,总是一天到晚熙熙攘攘。人们不单为款待客人,不单为品尝汤汤水水的饭菜,单是到“真不同”坐坐,你就能感觉到洛阳饮食文化无处不在。

  我曾对外地客人自豪地说:“西工饭庄是洛阳人的厨房。”这个简朴素洁的平民饭店,几十年来,无论节假日,无论下雨刮风,无论黑夜白昼,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从不歇业。我不止一次在午夜采访回来或凌晨下车后,来这里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浆面条和两个热腾腾的包子,那种便当、随意和简侈由人,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

  20年的时光,在这些细节中倏忽就过去了。看看眼前这座越来越繁华的城市,翻翻自己采写过的一篇篇琐碎文字,我为自己担当了这个城市20年变迁的见证人而感到幸运,也感到一分责任。

  20年前,刚来这座城市时,我还是个20多岁的青年,如今已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了。为了生活,我依旧在这个城市奔忙着,还要再继续奔忙下去。闲暇时,我依然会去洛浦听风,去周王城广场听戏,去涧西追忆昔日的繁华,去新区体味现代文明的安逸,去瀍河和老城看那一街两行的风情民俗……

  我自 是棵无根之木,也就无须叶落归根。

  洛阳,你就是我的故乡!

  我爱你,洛阳!         本版插图 玉明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