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8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春雨润物六十载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5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春雨润物六十载
——纪念洛阳市第一中学建校六十周年
洛阳一中历年高考文化课本科上线示意图

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攀

  时空流转,世事变迁,今年,我们迎来了亲爱的母校——洛阳市第一中学六十华诞。

  过去的六十个春秋,学校曾饱经沧桑,也数度辉煌。在这六十年漫长的岁月中,几代洛一中人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把一中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规范、质量一流、校风朴实、教风务实、学风扎实的示范性精品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发展中创新,在探索中总结,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了数以万计的英才栋梁。

  学校创建于1948年3月,原名为洛阳市中学;1949年5月与洛阳县中合并,更名为洛阳市县中学,1950年改名为河南省洛阳市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增设高中,改名为洛阳市第一完全中学,1980年改名为洛阳市第一中学。学校1983年停招初中。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20人,在职教职工130人,其中高级22人、中级46人、初级4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9人、省级教育专家1人、省学科技术带头人1人、市级教育专家1人、洛阳市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实现了由生存型薄弱学校向发展型精品学校的转型,尤其是2001年以来,一年一个台阶,连续七年获市高中教育教学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称号,成为洛阳教育系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学生家长将一中的崛起形象地称为“巷子里飘出牡丹香”。学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支有朝气、想干事、会干事的教师队伍;得益于一个实在、实干的坚强领导班子;得益于一股勤学、上进的良好学风;得益于各级领导的信任和关怀;得益于兄弟学校和广大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得益于一套成熟、实用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朴实无华的办学理念既是学校教职工顺应时代发展对先进教育思想的不断研读和感悟,也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淀和升华

  六十载的文化传承,六十载的悠久历史,六十载的风雨砥砺,六十载的求好求新,铸就了新世纪洛一中的崭新风貌。六十年来,历届领导班子和历代教职工传承千年帝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本,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办学质量跻身洛阳市前列。

  六十年来,历届领导班子和历代教职工立足学校实际,融入时代精神,秉承 “育人为本,突出特色,持续发展,教研立校”的校训,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形成了“敬业、爱岗、求索、爱生”的优良教风和“刻苦、文明、尊师、守纪”的良好学风。学校历届班子成员和历代教职工深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没有与时俱进的办学方向,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骄人的教学成果也就无从谈起。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一代代洛一中人的心血和智慧,凝结成今日的辉煌;一代代洛一中人思考人生、追求真理,最终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蕴含四层含义:第一,树立“学生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第二,教师既要当传授知识的教育者,又要当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服务者;第三,学生要努力做到思维发散,兴趣广泛,学习自觉,基础牢固,行为规范;第四,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程发展、全部发展、全面发展。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历代教职工始终关注国家教育发展的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办学理念,采取办学思想大讨论、外出学习外地办学经验、学习教育理论、召开研讨会、进行业务培训等形式,深化教育理论,统一教职工的思想。据不完全统计,仅从2002年以来,教师外出学习3684人次,进行办学思想大讨论12次。

  办学理念决定办学思路,办学思路决定办学出路。由于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洛阳市老城区,周围被居民住宅环抱,发展空间受限。为了践行办学理念,学校领导班子不等不靠,积极想办法拓宽学校的生存空间,确立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思路,走小而精、办精品学校的发展道路,决心在巷子里做就大文章。2001年创办宏志班,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2003年学校作出了《关于实施学校建设与发展的“135”计划的决定》,即从2003年开始用一年时间使文化课高考达省定本科线100人左右,用三年时间使文化课高考达省定本科线150人左右,用五年时间使文化课高考达省定本科线200人左右。从此,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高考文化课上省定本科线,2004年147人、2005年172人、2006年202人、2007年254人(各年人数统计均不包含体音美学生)。目前,洛一中宏志班已经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和交流的一个品牌。

  学校牢固树立公平教育的理念,让每个进入一中大门的学生都得到学校的关怀。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了“一个党员帮助一个贫困生”、“一个教师辅导一个学困生”活动,开办了美术、体育特长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办法,适时组织学生做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要求农村学生在春秋两季农忙时间和节假日期间,参加家庭劳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要求城市区学生 “给家庭做一件事,为社区尽一份力,向学校献一份爱”。据统计,2002年以来,学校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得奖牌28块。

  “五个任何时候”既是学校快速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学校思考和解决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学校着眼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了“五个任何时候” 的成功做法:

  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学校党总支始终把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作为思考问题、规划建设的出发点,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始终不动摇。学校积极探索学校教育教学和党建工作的最佳结合点。针对个别教师提出的“教育教学是学校的命根子,党建工作是政治任务,勉强过得去就可以了,不必投入太大精力”错误认识,及时向广大教师讲清党建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讲清党建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讲清广大党员和教师在党建中的责任。实行“三优先”原则:教学所需人员优先选配,教学所需物资器材和经费优先保障,教学遇到的困难问题优先解决。在全校叫响“不抓教育教学的党组织,不是坚强的党组织;不当骨干教师的党员,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口号。逐步形成“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为重点,做到两结合、两促进”的工作思路。明确要求业务部门要跟着创建活动“走”,随着创建活动“转”。2002年至2007年连续六年被教育局党组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追求成功的教育理念,任何时候都忘记不得。追求成功是学校进行任何工作的目标,追求成功的教育理念是我党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没有成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成功的态度对待工作,学校逐渐形成的“勤奋、求实、拼搏、进取”的校风,体现了成功教育的理念。从成功的角度考虑问题。规定学校领导要每天听一节课,中层干部要根据工作安排经常听课,任课教师要互相听课。校长定期检查中层以上领导听课记录。邀请专家、名人、往届优秀毕业生来学校演讲、讲课,对教师进行成功教育培训。用成功的理念指导计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确保科学性、实效性和可靠性。坚持全程跟踪教师的教学过程,经常举办“高级教师上示范课、中级教师上公开课、初级教师上汇报课”的优质课比赛活动。以成功为标准督促检查工作,着力培养教师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要求教师一进入学校,思想上就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为了使督促检查成为激励教师的兴奋剂,而不成为引起教师反感、束缚教师手脚的绳索,总结制定了《教学常规》、《教研组工作条例》、《毕业班、学科竞赛奖励条例》、《教职工津贴发放实施办法》和《业务考核条例》等规章制度。

  严格正规的班级管理,任何时候都忽视不得。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班级管理理念,不仅要把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而且作为服务的对象。学校制定的《学生管理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办法》、《班主任量化考核办法》、《宏志班管理条例》和《班级管理考核条例》等规章制度,无不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理念。为了展示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校团委积极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开展美化城市活动。1971年,学校的几位女同学袁星茹、张荣芝、李彩霞等自发组成“学雷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附近的军烈属、孤寡老人挑水、买煤、购粮、洗衣、扫地……38年来,“学雷锋小组”的“接力火炬”已经传递到了第16届,先后照顾了12位老人,曾受到共青团中央和河南省委的表彰。每逢传统节日,学校团委、政教处还组织学生自编自演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经常性开展篮球比赛、演讲会、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收看央视《新闻联播》,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学期都要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着力提高班主任管理能力。

  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任何时候都放松不得。教研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实际步骤。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介绍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增强教师队伍的使命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要求广大教师把先进教育理论学起来,把学科竞赛搞起来,让业务骨干香起来。学校领导坚持把“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就是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有困难你找我,不称职我找你”已经成为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之间的共识。2003年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课题成员学校。

  安全防事故工作,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安全防事故工作,不是中心,但它影响中心,甚至决定中心。教学成绩再好,学校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全体教师辛辛苦苦一年的忙碌,都可能因此而化为灰烬。为此,学校制定了《安全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和《安全工作责任制》,编发了《安全工作宣传教育材料》。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领导都要带领政教、总务、办公室人员对学校的教室、实验室、食堂、学生公寓、运动场所和楼梯等关键部位重点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实行食堂领导值班和日检查签字制度,严抓食品安全卫生,把好集体活动安全关。规定一个班集体外出或组织活动,班主任要带队;两个以上班级,政教处负责人带队;一个年级外出,校级领导要带队。坚持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校长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每天学生到校和放学,值班领导要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同西南隅派出所建立了治安联防互动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1999年、2004年获市文明学校称号;2005年获省文明学校称号; 2002年、2004年被表彰为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

  抓常规、重“双基”既是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综合竞争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每个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基本途径

  教学风格敢为人先。教学活动绝不是机械单调的辛苦重复,而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劳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毅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让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成为教师生命活动中永恒的主题。2001年,学校以低于省级示范性高中分数线50分的成绩招收了158名学生。从此,担任这批学生的教师,拼着命把所有热情都投入到教学中。他们早上6:00到校,带着学生出操、早读;晚上10:30看着学生入睡才离校。学校狠抓学科竞赛,同二中、十九中、四十六中创设了四校联考机制,坚持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标尺,明确提出“站在数据上分析,跳到数据外反思”,要求做到“四个知道”:知道问题出在哪个学科;知道哪个班级比较薄弱;知道哪个学生发挥失常;知道下步措施应如何采取。学校2007年获市教育教学工作特别奖。

  教学实践求稳求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始终突出一个“实”字,在常规教学上下工夫。认识和了解一中以及同一中的教职工打过交道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洛一中的领导班子,共同性格特征是实在,工作作风是实干,学校的教职工更是为人诚实,干事踏实,说话求实,工作务实。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建立严格的备课、讲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复习考核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在教学中提出“能够胜任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能够带好毕业班的教师,才是有作为的教师;能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才算得上是骨干教师”。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前沿意识”:在教学前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困难、融洽感情、调研课题、树立典型、推广经验、考核业务、培养人才、提高成绩、落实工作、塑造形象。开展“三查三促”活动,即查教案,促教师能力提高;查作业,促教学常规落实;查课堂,促“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坚持每周四下午第三节教研活动不动摇,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进行说课、评课,群策群力,备大纲、备考纲、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教学效果力争上游。近几年,高考模式不断变化,教材也不断更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常常难以应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如何把素质教育的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中,这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工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不论高考模式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因此,学校围绕一个“能”字,按照新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适时适度精选一些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终身受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过去在偏题、难题、怪题上押成绩的习惯做法,在强化“双基”训练中出成绩。每次统一考试后,学校都要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分析会上,一讲成绩,鼓舞士气;二讲问题,改进提高。问题挖掘到学科,挖到任课教师,挖得教师坐卧不安;问题挖掘到班,挖得班主任干劲倍增;问题挖掘到学生,挖得学生信心十足,跃跃欲试。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在2007年高考中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应届生本科上线突破百人大关,共107名应届生上省定二本线。二是一个班级本科上线率突破90%大关。当年毕业的高三10班(文科宏志班)共61人,三本以上共上线55人;全班平均成绩566.6分,超过二本线14.6分,而这个班当年中招成绩平均为478.9分,低于省级示范性高中线43.1分。三是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突破二本线禁区。一个重点班上9人,一个普通班上1人。四是突破市级示范性高中单科成绩难得满分的怪圈。高三10班一名叫王振的同学数学获得150分满分。

  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既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需要

  积极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工作软环境。学校的工作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软环境对人们情绪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比硬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更持久。一个组织或群体,如果软环境不好,再努力去营造硬环境,也不会对人产生更大、更持久的激励作用。师生是管理的主体,学校历届领导都非常尊重教师的人格,理解教师的价值,关心教师的生活。多年来,学校本着“适应形势、适用学校、简明易行,便于落实”的原则,总结制定了42个岗位职责、9类共60项规章制度,使广大教职工学习有教材,研讨有标准,考核有章法,奖惩有依据。学校坚持每年召开教代会听取和审议校长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以及重大事项;经常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对行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化解矛盾,及时改进管理方法,引导教师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服从、主动参与。做到管理先明理。要求教师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先学习《教师法》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达成共识再具体实施。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体会到“学校工作的成效往往取决于细节的重视程度,而工作中的失误也常常是因忽视细节而造成的”,根据这一认识逐步形成了细节优化管理模式:以校长为中心,在主管校长领导下开展管理工作,政教、教务、总务各部门职责分明,目标明确,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紧紧围绕学校整体工作独立开展,为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坚持既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规范教师的行为,又注意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教师的特点,实行分类科学的柔性管理,即“正课时间严、业余时间宽;教学场所严,一般场合宽”。坚持从个人研究、相互研讨、分组研讨、全校交流、年度研讨等环节入手,广泛开展“四个一”教研活动,即上好一节公开课,读一本有关教改的理论著作,写一篇教学科研论文,选一个教育科研课题。据统计,学校教师近3年来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325篇,431人次在省、市举行的各种单课或业务竞赛中获奖;学生296人次在学科竞赛及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这种理解参与、温情服务、形象感召、细节优化、柔性管理的人性化管理机制,使管理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从而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操作,高效运行。

  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学校领导始终把“过紧日子”作为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勤俭节约,开源节流,精打细算,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学校班子成员坚持每月听一次财务汇报,经常组织后勤工作人员深入教学一线,现场解决教师提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物资供应及时,生活保障良好,教学设施完备,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校领导坚持经常性地同教师谈心,了解教师的疾苦,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及时解决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施“洋起来工程”。学校为教师配发校服、皮鞋、办公电脑,更换办公桌椅,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待遇,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确保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落实规范化要求和收支制度改革政策;坚持从严控制日常开支,稳定各种补贴福利;按时足额发放助学金,量力而行上项目;坚持校务公开,定期向教代会报告财务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监督。2001年获市财务规范化管理达标单位称号;2002年获经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2005年获财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获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注重人才质量的全面提升。坚持在每学期开学前集中时间听取各业务部门汇报工作计划,梳理工作思路;根据每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在每周行政会上作出安排,做到学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打算。实施了教职工全员工作岗位责任制,职责具体,要求明确,考核严格,监督得力,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着力培养信得过、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学人才,初步形成了学校有人才,年级有尖子,学科有骨干,每个岗位都有带头人的人才格局。注重教师的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敢于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使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得到锻炼并尽快成长。经常性地开展校本培训,采取集体培训与个体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签订了以老带新责任书,搞好传帮带,要求教师先听课后讲课,先备课后上课,先观摩后实践,先照样子后创新,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指导教师练好基本功,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基本功训练达标比例达到了市教育局规定的指标,教师的普通话合格率达95.1%,95%的教师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组织教学,6人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98%的教师参加了校级教改专题实验。

  德育创新工作得到加强。以道德建设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为基点,以班级管理为突破口,以开展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集体观念、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和心理素质。不断强化德育目标的针对性,突出德育过程的实效性,注重德育方法的灵活性,落实德育效果的创造性,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分年级实施德育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道德品质。提倡学校领导要成为全体教师的榜样,教师要成为全体学生的榜样,学生干部、共青团员要成为一般学生的榜样,德育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2年获得公民道德建设电视竞赛优秀组织奖;2004年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获“好书伴我成长”征文大赛优秀组织奖;2005年获市德育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获得市优秀团委称号。

  “平生自是爱花人,到处寻芳不是真。只道人间无正色,今朝初见洛阳春”。六十年来,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面向未来,学校将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栋梁之才。         (刘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