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抗震一线,又见徐洪刚
洛阳人为广元
“洛阳村”送光明
“洛阳汉子”感动什邡
余震发生时
他们坚守在一线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5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抗震一线,又见徐洪刚
  在汶川抗震一线,记者三次见到“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铁军秋收起义红二团副政委徐洪刚。

  第一次,是5月16日,和他相逢在都江堰紫坪铺镇去往汶川的路上。他身穿迷彩服,脸色黝黑,精神抖擞。

  第二次,是5月17日,在他从汶川县桃关镇返回映秀镇的路上。刚从“死亡通道”返回,他的面容略显疲惫。

  第三次,是5月24日,在映秀镇他所在团的驻扎地,他正指挥官兵进村入户,帮助群众搭建帐篷、平整场地、抢救伤员。十多天的紧张忙碌,使他双目发红,嗓子沙哑。

  10年前,1998年长江抗洪中,徐洪刚在橙黄色的救生衣上手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10年后的抗震一线,他带领200余名官兵冲锋在前,再显英雄风采。

  5月16日,徐洪刚带领239名官兵,身背数十公斤重的行囊,从映秀镇前往银杏乡,为秋收起义红二团300名先遣官兵送给养。

  此行的艰难和危险超乎想象。这条路位于岷江峡谷中,沿江北上,原是汶川通往外界最近的一条路。地震发生后,岷江两侧从映秀到桃关的进山公路全部被山石覆盖,桥梁被砸断。据说,抱着“与其在山里困死,不如出山找条活命”的想法,每天沿这条路冒死从山里逃出的受灾群众有七八百名,竟有一二十个被砸死或掉在江里被冲走,当地人把这段路称为“死亡通道”。

  5月23日,记者沿这段路走了约3公里:头上,是随时可能滚落的巨石;脚下,是无法落脚,像刀一样锋利的碎石;身旁,是深达数十米、水流湍急的岷江,望之让人心惊。

  徐洪刚和官兵们就是穿越这条“死亡通道”到达银杏乡的。为了不让一个战士出现闪失,他的心一路上紧绷着。他手里拿着一张先头部队的“行军地图”,上面标示“进入后靠绝壁上单绳通过”、“翻越250米的无路山”等字样。他据此提出行军安全事项:每四人一组,每组一名党员,专门负责安全警戒;对讲机没电时,队伍前后联络用哨子……

  出发不久,险情就出现了:官兵们走过映秀北面2公里处的铁索桥,一股石流突然从徐洪刚面前的山上滚下。徐洪刚镇定地站住,同时命令战士躲避在大石头后面。等石流停下,他迅速命令战士们跑步通过。

  从映秀到银杏公路距离15公里左右。因为没有路,要爬两座山,过2公里涵洞,2座铁索桥,距离成倍拉长。徐洪刚和战士们用铁锹在滑坡的山上铲出脚窝,一步一步往山上走。爬到山顶,面前是临着岷江的断崖,战士们硬是鼓起勇气,小心地拉紧绳子一个个滑下去。

  部队继续深入十几公里后,在前方部队提供的行军草图上,明明标注“河上有一条小船,过了河上了崖还有一段平路”的地形,全然变了样。由于几小时前的一场余震,滑坡的山石把船砸沉了,也掩埋了原来的那段路。不得已,徐洪刚和战友们只能绕道多翻了一座大山。

  徐洪刚说,我是在云南山区长大的,但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陡峭的山,这么凶险的路。

  去时历时9小时,回来历时5小时。徐洪刚带领官兵们圆满完成了任务,239名官兵5月17日全部安全返回。

  本报特派记者 郝敏

  (5月25日13时汶川县映秀镇电)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