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穿越死亡谷 军粮赈群众
为羌族同胞送救命水
抓紧建设帐篷小学
嵩县卫生防疫小分队 奔赴四川灾区
广告
来自前线的感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5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穿越死亡谷 军粮赈群众
——随铁军官兵徒步赴汶川县银杏乡赈灾纪行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铁军。
火线入党。
有困难找铁军。
齐心协力。
  一段充满艰险的“死亡通道”,再次被铁军官兵踩在脚下。5月27日13时25分,当我从直升机上回望走过的近20公里的无路之路时,对虽然艰苦但最终取得胜利的经历倍感自豪。

  师长带队送粮

  沿岷江修建的都(江堰)汶(川)高等级公路和国道213线,是汶川县和阿坝州与外界联系最便捷的一条路,也是通往九寨沟的必经之路。沿途植被茂密,景色优美。

  地震发生后,岷江两岸从都江堰紫坪铺到汶川县桃关村所有的山坡几乎全被震塌,公路被山石覆盖,桥梁被砸断。抱着“与其在山里困死,不如逃出山找条活路”的想法,每天沿这条路从山里逃出、沿滑坡路段逃生的七八百名受灾群众,竟有一二十人被砸死或掉在江里被冲走。当地人因而把这段路称为“死亡通道”。

  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英勇的铁军多支队伍已先后3次穿越这条道路。

  5月26日,铁军师长杨剑、政治部主任黄晓健率领166名战士,从汶川“5·12”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出发,徒步行走20公里山路和山体滑坡路段,穿越这段被称为“死亡通道”的岷江峡谷,为身陷地震孤岛的汶川县银杏乡的受灾群众送去重达2吨的粮食、猪肉和其他生活物品。

  战士背囊上的红布条

  5月26日8时30分,秋收起义红二团战士在映秀集合出发。旗手打起“铁军来了”的大旗,一行人背起行囊,顺着岷江左岸的山坡,雄赳赳、气昂昂向北开进。

  许多战士的背囊上都挂着一缕红布条,上面写着“我是共产党员”、“服务人民”、“无怨无悔为人民”、“困难面前永不低头”、“众志成城”等。一位战士说,这些话让他敢于面对一切困难。

  每名战士的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我用手掂了掂,挺重。战士们说,每人15公斤,主要是大米、饼干和猪肉。这些食物,都是战士们从自己口里节省下来的。

  队伍没走多远,就进入山体滑坡地段。几十吨、上百吨重的大石头,把昔日的213国道压得严严实实,形成高低不平、犬牙交错的大片石笼阵,长达二三百米。山上,是更加让人生畏的、随时可能坍塌的千吨巨石。

  战士们三五人为一小组,一面不断地看着山上,一面小心地在巨石丛中找到下脚位置,快步穿过石阵。

  穿过一道铁索桥,对岸又是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在映秀湾电站附近,整片山坡被震塌,滑坡从山顶直到岷江中。江流改道,曾经清澈的岷江水变成灰黄色的泥汁,都江堰至汶川高等级公路被滑坡的山石覆盖。乱石中隐约可以闻到臭味儿,干部提醒战士全部戴上口罩。一位干部指着一个碎石堆告诉我:那是一具尸体,已经被人遮盖了起来。

  “死亡通道”名副其实

  走过一道滑坡又出现一道滑坡,满山巨石如同水中波浪,仍在滚动,且高低错落、锋利如刀,让人无处下脚。

  走了5公里后,面前的滑坡直通江中,斜度达到八九十度,道路无法走了。全队官兵转入一条山沟,抓着树木、草向上攀爬。山势陡峭,到处都有滚落的石头。

  所有人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杨剑、黄晓健也是满头大汗。在坡顶休息时,大家简单地喝了几口水,就又把水瓶拧紧盖子装起来继续前行。

  从坡顶跑下去,要翻过一道山梁,路旁无任何东西能抓握,战士们在山梁两侧绑上绳索,这边上,那边下。

  与上山相比,下山更难:近百米的坡,前半段缓,后半段陡。道路湿滑,山下岷江涛声震天,一脚踩空就会掉到江里去。为避免绳子承重过大,战士们一个一个往下滑。

  一面看着脚下,一面还要留心山上滑坡,快到沟底时,一位战士提醒我:“小心上面!”我抬头一看,一股石流已顺沟向我袭来,我赶紧大跨一步躲过去,后面战士暂停通过。

  同行的铁军副参谋长吴鹏飞说,岷江江水湍急,人掉下去连头都看不到。就在这一路段,他亲眼看到一个人被滚石砸落到江里。他赶紧让战士追着找,却连人影子都没有看到。

  滑下绳索,是连绵1公里多的滑坡。和前面如水中波浪的乱石相比,这段的巨石如同高山飞瀑奔流而下。漫山的石块大的有上百吨,中有几十吨,最小的也有几十公斤,而且根本看不到边。石丛中没有路,看不到别人走过的脚印,只看到逃难的人扔下的衣物、棉被。

  我手脚并用,还几次在石丛中踩空,都被跟随的战士拉住,后来连手中的采访本也拿不住了。

  走过巨石滩,此行最危险的道路出现了:一段湿滑的土坡上,被以前通过的人们踩出一溜脚窝,狭窄到只能容一只脚侧向站立,两脚交替着下行。脚窝上方既无绳索可抓,也无石块可抠。土坡下方笔直地通向岷江,一旦溜下去,连缓冲的地方都没有。我往下看了一眼,不寒而栗。

  曾经走过这条路的官兵提醒:重心靠右,小心慢走。我按这种说法半蹲身子,紧贴着土壁一小步一小步向前挪。

  下到沟底回头望,土壁上的战士小如蚂蚁,背负着沉重的行囊,一小步一小步挪了下来,心疼之感顿生。

  走过土坡,又是大片石坡。

  一位从山里出来的受灾群众说,前几天,有一群人从这里经过,10个人被砸死了9个,只出去了一个。

  11时04分,我们到达了映秀镇老街村豆芽坪村民组,这里有一小段平路。我看到杨剑师长的手上缠着胶布,他笑笑说,摔跤了,手摔烂了。

  刚在路边坐下,又有余震发生,大家都习惯了,并不害怕。

  替放蜂老人带口信

  豆芽坪有位叫何远宾的放蜂老人,今年65岁,5月5日进山后,因地震与家人失去联系。

  杨剑师长得知他口粮不够吃后,马上让战士把带来的压缩干粮等食品送给老人,对他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生活。有什么困难,铁军都会帮你解决的。”

  老人说:“家人都不知我在这里是死是活。”问了老人的家庭住址后,黄晓健说:“我们返回后要到你家去,告诉他们你在这里的情况,给他们道声平安。”老人连连道谢。

  走了不到百米平路,又到滑坡路段。我看到,一辆汽车被砸成了铁片。

  穿过全长1925米的皂角湾隧道,因道路难走而走散的战士,慢慢聚拢了起来。因背囊沉重,战士们用口罩、海绵块做垫肩,依然快速前行。

  有名叫许涛的上等兵,是个大学生战士,21岁,看上去很腼腆。我问他走过危险路段时害怕不害怕,他说:“不害怕,因为我们背着老百姓的‘救命粮’,我们送进去,他们才有吃的。”

  走出隧道,登上一座不太高的山,就看到了震中孤岛——银杏乡。山上树草丰美,野花盛开,鸟儿鸣叫,让人感觉生活是多么美好,可惜许多人的生活已被地震毁灭。但是,正如再大的地震也震不倒所有的大山,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必将与山河同在。

  铁军让受灾群众安心

  银杏乡有5个行政村,5850人。地震后,90%的房屋被毁,300多人死亡,山体崩塌,道路中断,银杏乡成为震中孤岛。除政府有组织撤出人员或自发外出逃难的人外,还有343名受灾群众。

  13时30分,走在队伍前面的送粮官兵开始返回。跨过江上的软索桥,我看到受灾群众在墙上书写的标语:神兵天降孤岛抢险,勇士徒步绝境送粮。

  在这里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是叶挺独立团官兵。我看到,官兵们睡在用塑料布搭建的简易帐篷里,席地而卧,吃饭是露天野炊,条件非常艰苦。

  尽管非常心疼自己的战士,杨剑还是把冒着生命危险背进来的粮食和猪肉等物品全给了灾区群众。

  他对兴文坪村村委会主任孙开羲说:“部队有吃的,你们就有吃的。有什么困难,你们尽管说。”

  走进一顶帐篷,杨剑对受灾的高富兰说:“只要有铁军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高富兰流着泪说,虽然很困难,但有铁军在,大伙就安心了。

  杨剑和官兵一起讨论建设救灾房的问题。他说:“我们要更早、更好地解决受灾群众的困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心中。”

  直升机让受灾群众先上

  完成慰问受灾群众任务,准备出发离开银杏的时候,余震再次发生。地下一声闷响后,江对岸的滑坡地段“哗啦啦”滚下一堆石头。情况危险。杨剑决定,27日再徒步返回。

  27日晨,前去探路的官兵传回消息:余震导致通道滑坡地段滑坡加剧,已经不能再通过,当天不能修复。

  只有等待直升机了。我们从早上6点等到中午12点多,困守孤岛整整6个多小时,没见一架直升机在这里降落。12时45分,好不容易等来一架降落的直升机,却有不少受灾群众急着要走,杨剑挥挥手让他们坐上了直升机。

  13时,又一架直升机降落。顾不上螺旋桨掀起的狂风尘浪,我们匆忙钻进机舱。从空中俯瞰岷江峡谷,昔日美丽的山脉如同被撕开了一样,体无完肤。

  本报特派记者 郝敏 通讯员 戴丹华

  (5月27日20时四川汶川电)

  本报特派记者 曾宪平 摄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