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顾拜旦和《体育颂》
公 告
洛阳市规划局重要建设项目公示
更 正
奇石图(国画)
煮豆燃萁
台湾和河洛
连昌河畔绿意浓
洛阳市规划局重要建设项目公示
大山里的苔藓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8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史话
台湾和河洛
徐金星
  随着大陆与台湾两岸周末包机航班的正式开通,两岸交流日益通畅和密切,大陆居民游台湾热方兴未艾。台湾居民赴大陆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寻根问祖再起高潮!河洛地区是台胞寻根问祖必到之处,让我们张开双臂,欢迎“河洛郎”的归来!

  据史记载,台湾和河洛地区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关系;台湾文化,根在河洛。

  台湾现有人口约2300万,基本由三部分构成:即原住民、先住民、新住民。

  其中的原住民主要是高山族,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他们是古代大陆沿海百越族的后裔。先住民,即闽南人、客家人,在今日台湾居民中占到80%以上,这是台湾的主体居民。先住民中,4/5以上为闽南人,近1/5为客家人。所谓本省人、台湾人,即指先住民,也即闽南人、客家人,他们自称“河洛郞”;所谓台湾文化,即指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所谓台湾话,即指闽南话,台湾人也称为河洛话。新住民则指1948年、1949年随国民党迁入台湾者,约占总人口的12%。

  闽南人、客家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均根在河洛。

  西晋建都洛阳,自武帝司马炎始,下传惠帝、怀帝、愍帝,凡四帝,52年。武帝驾崩后,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后贾南风擅权。从此为争夺西晋皇室最高权力,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在河洛及中原大地,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展开了长达16年的大混战。“八王之乱”使数十万人丧生,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破坏。接下来是“永嘉之乱”。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归降匈奴族的王弥击败晋军于伊水之北,兵逼洛阳城下,西晋朝廷急令关闭洛阳城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刘聪遣王弥等攻下洛阳,俘晋怀帝,纵兵烧杀抢掠,洛阳为之城空。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族刘曜攻下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祚。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侵扰,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纷纷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闽南人、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关于此次南迁人数,《晋永嘉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称,从“永嘉之乱”到拓跋焘攻宋,北方人口南迁将近百万。其后,唐代“安史之乱”、唐末及五代、宋室南迁、南宋灭亡之时,黄河流域均有大批汉人南迁,而“在每一次北方人南迁的潮流中,河洛人都占绝大多数”。正是这些南迁汉人带去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唐代张籍《永嘉行》有诗句曰:“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闽书》说:“晋永嘉二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廖、丘、何、胡是也。”《瓯宁志》说:“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避难入闽。”《太平寰宇记》说:“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都十分明确地记载和说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闽南,概指以泉州、漳州、厦门“金三角”为中心的福建南部地区。当时迁入福建南部的居民,将当地的两条河分别称为“晋江”和“洛阳江”,以寄托他们对晋王朝和京师洛阳的无限怀念。后在洛阳江上修洛阳桥,明代重修时,郡守孙明让曾为之记,记文中有“悠然有小河洛之思焉”的话。还有研究者曾明确指出:“台湾人民称福建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等闽南人为河洛人是有道理的,说明他们最早的祖籍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区。”

  福建和台湾隔海峡相望。从很早的古代起,两岸就有了联系和交往;到了南宋,澎湖由福建晋江县管辖;元代时,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清代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后又改为台湾省。

  大约400年前,福建人有些到台湾,有些到东南亚。清初,泉州南安县人郑成功收复台湾,大批闽南人随之迁台;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统一台湾,至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200年间,又有不少福建人迁台。故《台湾省通志》说:“本省人,系行政上之一种名词,其实均为明清以来大陆闽粤遗民之苗裔。”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说:“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并赋诗曰:“河洛中原是故山,‘永嘉之乱’入闽南,谋生更遍南群岛,击楫全收淡水湾……”

  台湾人、闽南人所讲的闽南话,为我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流行于福建南部、广东省部分地区、台湾地区,也流行于东南亚各地的华人社会中。1986年出版的《泉州文化》第二期说:中原汉人大规模南移入闽,是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随着大批中原汉人入闽,带来了中原汉语,它为闽南话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故闽南话又有河洛话之称。又说:泉州话在语言、词汇乃至语法方面都直接继承了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

  客家人也是由中原南迁汉人形成的,客家话亦为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像闽南话一样,客家话的母语也是河洛话。

  台湾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民间信仰、民风民俗等,是和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一脉相承的。例如今日台湾唯一的“歌仔戏”,“即为当年的河洛戏,‘歌仔戏’每周定时在电视台播出,场景标题即‘河洛大舞台’”。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