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北京奥组委邀我看比赛
为筹措赌资
连撬门面房
“风景”不美了 赶紧换换吧
雷达生命探测仪装备“119”
感受河池洛阳镇
意识普遍提高 落实尚需努力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8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感受河池洛阳镇
本报记者 邓超 刘爱国 文/图
  火车穿镇而过。

  洛阳街上的老房子。

  “八仙山上好风光,八仙山下小洛阳;二圩地得天独厚,六里新楼街道长……”同车的壮族姑娘随意哼唱的民歌悠扬动听,让我们不禁对即将探访的“小洛阳”展开了无尽遐想。

  先乘24个小时的火车到柳州,再倒3个小时的大巴,我们终于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

  这里是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到处可见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沿路山形尤其怪异,尽管艳阳高照,山后依然吐着紫气;山虽不高,但从半山腰开始往上都绕着薄雾,犹如仙境。

  洛阳镇就坐落于翠屏般的八仙山中。

  该镇几位长者已等候我们多时。他们中最“年轻”的也已年逾古稀,但对洛阳镇过去和现在的记忆依然清晰。

  “大洛阳来客人了!”80岁的壮族老人韦大新头一句话便这样说。

  他原来是教师,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对家乡历史资料的整理。

  “10年前,这里全是水田和荒坡。”他站在镇政府门前的洛阳新街上比画着,身旁车水马龙,一派繁华……

  为何在距中原洛阳2000公里的中国西南隅有一个小镇叫“洛阳”?在历史上它与中原洛阳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几经打听,大致有两种说法:

  韦大新老人说,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百姓随宋室政权向南迁徙,一部分人靠着惊人的毅力,翻越广西、贵州交界的大山,在现在的洛阳镇附近定居下来,但他们依旧将居住的地方称为“洛阳”,外界则习惯把这里称为 “小洛阳”,以示区别。

  同样是当地民俗学家的壮族老人韦天冲却认为洛阳镇的来历与北宋壮族领袖区希范有关。

  区希范是环州思恩县(今环江县)人。《宋史》载,他读书得中进士,希望得到录用能够当官,因没有如愿,心怀怨气。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他便在环州率众起义,并定都城为“上洛阳”,意为要赛过中原的洛阳城,洛阳镇名称由此而来。

  从历史的追溯中跳出,如今的洛阳镇展现的已是商业繁荣的新貌。“洛阳饭店”、“洛阳网吧”、“洛阳家具城”……洛阳新街两旁,“洛阳”二字随处可见。

  洛阳镇的集市很早就闻名于桂、贵两省,“上洛阳”当时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牛马交易场。为了防止牛马践踏周围的田地,百姓又重新选址,将聚居地南迁,取名“下洛阳”,解决了商业贸易与农业耕种的矛盾。

  如今的集市位于洛阳新街的最南端,虽然“牛马充塞于市“的胜景不再,但集市依然繁华。摊贩占去马路的大半部分,行人在中间狭窄的过道里走走停停,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穿过集市,东边出现了一个铁路岔道口,火车不时呼啸着从南往北穿镇而过。

  跨过铁路往东走,沿山坡而上,长约500米的老洛阳街就展现在眼前。一位匆匆走过的壮族老人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居民都迁到新街那边去了,老街这边住的大部分是老人。

  居民覃百应将家里的大堂改成了养蚕场,蚕虫啃食桑叶发出的微小声响,像人踏在落叶上。覃百应充满惬意:每日足不出户照料着这些蚕虫,每隔半月都有专人上门收购蚕茧,年收入2万多元。

  周围的山上长着数不清的桑树,而壮族传统房屋的高梁结构又为养蚕提供了通风的绝佳环境,如今洛阳街的居民大多像覃百应一样以养蚕为业致富。

  养蚕织锦在洛阳镇由来已久。“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这句南宋诗人刘克庄歌咏中原洛阳的诗句,经常被洛阳镇的人拿来吟诵。据《思恩县志》记载,这里很久之前就有了“添锦村”的美名。

  老街尽头是洛阳小学和洛阳中学,镇上的开阔平地不多,老百姓们将最好的一块地让给了学校。陪同我们的74岁老人覃佩瑶20年前曾在这里当过校长。他说:“别看学校不大,每年都有学生考到北京去呢。”

  学校后面就是洛阳河了。在当地,洛阳河又被称为洛溪,发源于八仙山上一个叫龙门的地方,在洛阳镇江口村流入大环江。

  洛阳河在群山中“绕行”,河水清澈见底,河畔高高的翠竹倒映在河面上,河水变得如绿带一般。不远处,小孩们在河中嬉戏,喧闹声在山中久久回荡。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