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县阁子头石窟,位于洛阳乡段家庄村洛河西岸,距县城15公里。 |
| 记者在富县采访。 |
|
历时一个月的洛阳之外访“洛阳”活动结束了,回顾对常州、泉州、韶关、随州、河池、延安等6地洛阳乡镇、洛阳村的采访,我们听到最多、感触最深的是:“洛阳一家亲。”
真想不到,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南玉林市兴业县洛阳乡比桂西北的河池市洛阳镇经济发达得多。
兴业县洛阳乡政府所在地洛阳圩,距县城40公里,距玉林市区30公里,面积54.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3万多人。乡年生产总值接近2亿元,年财政收入2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
南北朝时的陈在公元561年置石南郡,这是兴业县的前身,唐朝开始以兴业为县名,直到今天。现兴业县辖15个乡镇70余万人,年生产总值30多亿元,年财政收入逾2亿元。
玉林古称郁林,盛唐时为郁林郡,治所就在今兴业县洛阳乡一带,现辖2区1市4县,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90多万。晋室南渡后,于公元318年,专门从郁林郡析地置晋兴郡,也就是今天的南宁市,取“晋室中兴”之意。
洛阳一名的由来,就是西晋末年大量河洛人南迁至此,东晋政府实行“侨置”,用故地“洛阳”来称呼现居住地。
有趣的是,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有个洛羊乡,当地人习惯称为“洛阳”乡。这是明朝时客家人从湖广再次迁移至此形成的聚集地,也是政府为加强边防实行屯军,使其成为许多中原地区士兵及家属的第二故乡。
2003年至2005年,陕西延安富县洛阳乡、贵州市都匀市镇远县洛阳镇、重庆市巫山县洛阳乡等先后被撤销,永远消失了,只留下了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洛阳村成为永久记忆。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河南电力、医疗等单位奔赴灾区救援,洛阳电力部门正好援助广汉市小汉镇洛阳村,许多村民看到救援旗帜上的“洛阳”字样,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同时,什邡市云西镇洛阳村村民也得到了河南有关单位的及时救助。
眼下,根据初步了解的情况,南方的江西吉安市洛阳村,浙江余杭仁和镇洛阳村、獐山镇洛阳村,广东省连州市洛阳村,湖南省娄底市洛阳湾村都是五次大南迁形成的。
与此相反,山西省太原市洛阳村、河北省邯郸市洛阳村则是河洛地区人员历史上被迫移民留下的。
洛阳一家亲。我们在采访中,受到了洛阳乡镇、村庄人们的热情相待。
泉州惠安县洛阳镇的民俗专家年过花甲,顶着烈日,陪同我们四处采访;素不相识的、在洛阳镇上开宾馆的老板,得知我们来自河南洛阳,坚持不收房费……他们重复着一句话:老家人来了!
当地人都认同“根在河洛”的理念,对大洛阳怀着特殊的感情。
韶关洛阳镇地处偏远,是广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听说国内有这么多洛阳镇,镇干部希望我们能够牵线搭桥,建立洛阳乡镇联谊会,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让“洛阳”这张名片在新时期发挥更大作用。
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城,强令洛阳居民全部西迁长安,一时哀鸿遍野,这是洛阳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西迁关中。西晋末年,洛阳人为避战乱,又有部分人被迫到关中谋生。此后,陕西成为洛阳乃至河南人逃避战乱、饥荒的重要地区,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的河南人大批进入关中。陕西面积比河南面积大,人口不到河南的一半儿,耕作条件较好。在富县农村,农民人均耕地3亩多,人少地多,这使得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大量河南人到关中扎根。
富县洛阳村村头有一口井,深12米,正好打到泉眼上,不管旱涝,水位都没有变化,已经用了45年,现在还供全村187口人吃水,较为优越的农业条件,使得村民的日子显得无忧无虑,怡然自得。
在富县洛阳村采访时,厚道的陕西人拉着我们坐在家中,端茶倒水,十分热情。令人不解的是,富县这个地方物价非常高。一碗普通的面条,在洛阳市最多卖5元,在当地一个小面馆要卖8元到10元。一个普通的农家饭店,菜价比洛阳市高50%以上:土豆炒鸡块卖80元,烧青菜卖15元,真是令人咂舌。当地宣传部的人说,20多年来,陕北地区物价水平一直比西安、宝鸡高得多,而且,越往北越高:榆林地区的物价,比延安地区还高,县城地摊上的一碗面条就有卖18元的。
为什么会这样?当地人分析说,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流动人口很少,加上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饭店菜价的上涨。我们注意到,当地农贸市场的肉类、蔬菜价格和洛阳市差不多。
环江县洛阳镇的干部、农民都十分热情,一些当地的老人对河南洛阳感情很深。他们顶着烈日,带领我们去看当地与中原相联系的古道、塑像,不辞辛苦,幸福的笑容始终写在他们脸上。
现在没有从河池市直达河南洛阳的列车,令人感动的是,洛阳镇一位老教师为探访当地金谷村与洛阳金谷园村的关系,先乘坐3个多小时长途客车到柳州市,然后转火车到洛阳,千里迢迢自费寻根。
随州曾都区的一名宣传干事对隋炀帝颇有研究,因为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曾被封为随国公,改随州为隋州。后来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这名宣传干事又对洛阳历史文化十分感兴趣,他自豪地赞叹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从各地“小洛阳”的情况看,南方“小洛阳”经济普遍很发达。当地人真挚地说:“河洛文化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是这些地区得到飞速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