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松战)新学期伊始,位于涧西区郑州路的中信重机中学的学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所原属中信重工、1962年建立的中学,有了一个新名字:洛阳市第五十九中。
今年6月,该校正式与企业分离,同时,原中信重工附属3所小学也完成移交工作。至此,我市市属以上国有企业所属中小学已全部移交社会,在我市延续了几十年的企业办学校逐渐成为历史。
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有产物。我市的一拖等国有企业在建设之初,为方便职工子弟接受教育,均兴办了子弟学校,层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等。
现任市第五十九中党支部书记的朱和平,从10年前开始担任原中信重机中学负责人,对企业办学校有切身体会。昨日,这位全国企业办学研究会会员表示:企业办学校的模式,在特定时期,对解除企业职工后顾之忧、服务企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学校有一定借鉴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办社会成为拖累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加快推进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和企业办学校的分离工作势在必行。
据介绍,从2000年开始,按照国家部署,我市开始企业办学校移交试点工作,当时,选取洛玻、省建六公司和洛钢3家企业进行试点。从2004年开始,按照国家、省政府要求,企业办学校分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与试点时不同的一点是,将学校离退休人员一并纳入移交范围。
2004年当年,我市企校分离工作成效显著:原洛阳铁路分局所属8所学校分离,洛阳石化、中油一建公司、石化工程公司、洛铜、前进化工、单晶硅公司所属的12所学校签订了分离协议。2005年5月、8月,一拖和洛轴所属学校分别移交。到2005年年底,全市企校分离工作“大头落地”。今年6月中信重工所属学校移交后,全市原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和市属企业所属学校已全部移交。
市国资委人士透露,我市中央、省、市和县属国有企业学校共有98所,其中在企业改制中自行撤销的有8所,目前除两所县属企业学校因特殊原因未移交外,其余88所均已移交。按移交时统计的数据,移交的学校职工(含离退休人员)近9000名,中学生约3.6万名,小学生约5.3万名。
2000年以来,移交给社会的企业学校整体运行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学校而言,可以避免因为企业效益波动而影响教育经费的拨付,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对企业而言,可以卸掉包袱,轻装前进。此外,教育部门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移交后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变现、置换闲置的土地、校舍等办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另据了解,目前,我市有3家事业单位所属的学校尚未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