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然而,在计划经济时期,中秋节想吃块月饼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购买其他食品一样,买月饼也得凭票供应。
1959年的中秋节,家里得到一张月饼票。妈妈带着上小学的大哥排了半天队才买到。那时的月饼又大又硬,一个月饼半斤重,一张月饼票只能买到两个。月饼到手后,妈妈先是小心翼翼地掰下一小块让大哥解馋,并告诉他,其余的要等到回家后和奶奶、爸爸、弟弟、妹妹一起吃。然后妈妈去隔壁的菜站买大葱,让大哥在商店门口等着。
等妈妈从菜站出来,看见大哥站在商店门口发愣,妈妈刚一发问,大哥便“哇”地一声哭了。原来,一会儿时间大哥竟将那一斤月饼全吃到肚子里了,使得奶奶、爸爸、弟弟、妹妹吃不到月饼了。妈妈又急又气,上去就是一巴掌,打得大哥两眼冒金星。谁知这一打,大哥却不哭了。妈妈吓坏了,急忙把大哥揽在怀里,上下抚摸着。妈妈先是怕把大哥打出毛病,后又怕大哥吃出毛病。是啊,这么小的人,一下子吃了两个大月饼,会不会把胃吃坏呢?妈妈连续观察了两天,没有发现大哥有异常情况,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为了能让我们一饱口福,每年一到八月十五,妈妈都要蒸上一锅“月饼”,即用面揉成小圆饼,包上红糖,妈妈用筷子、洗净的梳子等工具,在外面制作出一些所谓的图案,然后再去买几个苹果和梨,这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就算是奢侈品了。由于家里人口多,一锅“月饼”分下来,每人最多能分得一个,而苹果和梨,则切成小瓣,每人分几块。即便如此,中秋节对我们来说,仍有无穷的魅力和绵长的期盼。
一晃就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几年前,我终于收集到这种月饼票,不是一张,而是一版,虽然有些破损,残缺不全,但分明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息。我将它小心翼翼地夹进自己的收藏册里,闲暇时经常看看,总让人想起过去的事情,真是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本版插图 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