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8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偃师
洛阳北易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
河南省花城办公家具有限公司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
洛玻集团洛阳龙海电子玻璃有限公司
30年辉煌看偃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8 年 9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30年辉煌看偃师
     2008年3月25日,河南省首届银企合作交流现场会在偃师举行。图为与会人员在龙海电子玻璃公司参观。
     2008年6月,偃师再度被评为“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图为世界华人联合总会主席姜琳向偃师市市长尚英照颁发奖杯和奖牌。
     2008年6月20日,偃师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主任张陆一向偃师市委书记原文涛颁发牌匾。
     2008年4月14日,中央电视台和偃师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纪念玄奘大师诞辰1408周年活动在偃师市玄奘故里隆重举行。
  统筹城乡发展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大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坚持扩张规模与提高品位并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绿、亮、净、美、畅”工程。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发展到了20平方公里、近20万人,城市道路总长超过70公里,形成了“六纵九横”的框架格局,城市绿地总面积达617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45.4%、44.1%和11.01平方米;树立经营城市观念,积极引进外来投资,集中搞好投资1.28亿元的市区洛河段橡胶坝、投资6925万元的集中供热、投资6900万港元的燃气输配、投资3350万元的污水处理等重大市政设施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并成为全省首批建成污水处理厂的8个县(市)之一,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5%。2006年9月,偃师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偃师坚持把村庄规划、农村环境整治和沼气建设“三项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全市60%的行政村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成户用沼气4万余座,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投入8.25亿元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教育、卫生等设施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偃师被确定为河南省7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之一,高标准编制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了城乡统一的一元制户籍制度,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全免杂费和书作本费,建立城乡居民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城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深化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工业为主,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偃师工业经济占居全市经济的主导地位,现有工业企业1.2万余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所纳税金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68%以上,成为偃师经济的一支重要的增长力量。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偃师民营经济形成了能源、建材、机械加工、化工、轻纺、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优势行业和三轮摩托车、钢制家具、耐火材料、管件、制鞋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偃师是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和配件生产基地之一,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辆,年营业收入28亿元。偃师是全国最大的钢制家具生产基地,全市现有钢制家具企业230余家,年生产能力400多万件(套),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偃师省级知名品牌、著名商标的总数居全省县(市)第一,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荣誉,创出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0个、名优品牌40余个,其中花都集团的花都牌商标被评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从2002年起,偃师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大力对外招商,与洛玻集团公司合作,先后建成龙门玻璃公司1.5mm以下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和龙海电子玻璃公司1.1mm~0.55mmSTN级新一代提高型液晶显示器用电子玻璃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超薄玻璃的市场垄断;与首龙集团合作,建成洛阳首龙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万吨高精度超薄铝箔项目;与中国有色金属设计总院合作,建成洛阳中硅高科技公司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其承担的“国家863计划”——24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项目顺利通过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家863计划”专家组验收,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偃师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随着这些项目的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电显示、高精铝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支撑,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3.43亿元。着力壮大龙头企业。针对偃师工业企业群体大、规模小的现状,引导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发展,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4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45家。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2.28亿元,为2002年的6.2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3.8%,较2002年提高22.8个百分点。着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在市区规划5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并根据“一乡一品”的发展格局,在产业集中的乡镇规划建设了9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2007年,偃师集聚区建设共完成投资20亿元,目前,已进驻工业企业420余家,年工业增加值超20亿元、税收4.8亿元。

  农业为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相继在偃实施,小麦万亩超高产样板田平均亩产达608.36公斤,居世界领先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达8万亩,年繁育小麦良种4000多万公斤,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45万亩,是全国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鲜食葡萄、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缑氏葡萄、城关银条、邙岭黄杨、佃庄春茄、李村花卉等在省内外都有影响的农业种植基地。目前全市鲜食葡萄种植2万余亩,缑氏镇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银条种植8000余亩,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花卉苗木面积3万亩,是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其中邙岭乡黄杨种植面积达1.3万亩,被誉为“中国黄杨之乡”;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是洛阳周边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坚持规模发展,壮大畜牧产业。坚持把壮大畜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引导全市畜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组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市各类养殖小区发展到100多个,规模养殖户、重点户9000多个。其中,建成奶牛养殖小区31个,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畜牧重点县(市)之一。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引进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洛阳众品食业有限公司一期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屠宰生猪150万头,已于今年7月1日试产;山东六和年加工2000万只肉鸡项目已于今年8月28日正式投产;山东六和饲料加工项目年产优质饲料36万吨,正在建设;金种子猪人工授精站项目年改良商品猪100万头,目前已投入使用,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供精单位。

  商业为重,着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商品需求和购买能力持续增强,有力促进了批零贸易业、餐饮酒店业迅猛发展。近年来,累计投资2亿多元,先后引进大张量贩、众志超市、丹尼斯等高档连锁超市,建成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华夏购物广场,顺利完成西亳市场一、二期改造工程;投资8000万元的粤海四星级商务酒店正在建设,将于今年年底投入营业。2007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30元,分别是2002年2.86倍、1.86倍、2.07倍。

  坚持以民为本,科教文卫齐头并进

  牢固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改善民生更是政绩的理念,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连续3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中期评估,被批准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2007年,偃师市获得洛阳市级以上科技成果4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0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全部消除农村中小学校D、C级危房,完成偃师高中扩建和新校区建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优化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偃师高中和偃师第一高中分别被评为省、洛阳市示范高中,杭州时代教育集团民办学校项目正在建设;在洛阳市率先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深入推进文化强市战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西剧院、文化馆的改造,建成电影院综艺厅、张海书法艺术馆等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文化设施。充分利用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和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市)的机遇,建成市级中心1个、乡镇基层中心16个、基层服务点321个,在全市初步形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80个,在农村广泛开办农民夜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无线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部覆盖,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率达80%,并全面建成了农村宽带网络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西亳文化艺术节。借助被列为全国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试点县(市)的机遇,坚持做到每月为全市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累计投入近7000万元,先后实施市医院新病房楼、市疾控中心建设、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和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等项目,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分别达到96.71%、94%,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就业再就业救助体系,养老、工伤、失业、职工医疗、生育等“五险合一”社保新机制,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等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让城乡群众“老有所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

  图/文 孙海涛 仝萌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