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小堆烟火零星分布
从追求空间到讲究格局
撬盗财物还持刀拒捕
霜降晴为主 膝盖要保暖
广告
广告
中信重工:打造世界一流铸锻件基地
走进家园看问题
家园问题回头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从追求空间到讲究格局
——感受住的30年变迁
  本报记者 李建民

  40岁以上的人大都对30年前窄狭的住房有难忘的记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他们便成了时代发展的见证人。

  现在,让我们跟随3位见证人,感受改革开放30年来“住”的巨大变化。

  一家“蜗居”15平米平房

  王城路一银行家属院韩维亚老先生的家是3室2厅的大房子。这栋大房子仅是老先生与老伴居住,子女不在身边,他们都有了自己的住房。

  谈起30年来人们居住条件的变迁,韩老打开了话匣子:作为长寿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安定,二是有固定收入,三是有家可居。兵荒马乱,贫穷饥寒,无处栖身,欢度晚年是不可能的。人无住房谈不上有家。现在我们老两口住着这么舒适宽敞的3室2厅,有书房有卧室,有餐厅有客厅,卫生间和洗漱间分开,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从半辈子没有一个窝,到退休享受房改,有了自己的房产,俺的老年生活特别踏实。

  韩老说,他今年74岁,是1998年房改后搬进新房的,住上这套大房子已整整10年了。那么前几十年是怎么过来的?

  他说,20世纪70年代,家里分了一间15平方米的平房。房子结构是10平方米住室和5平方米厨房。那个时候,他家已是三代7口人了,他们4个人住大屋,母亲和一个儿子住进厨房。老韩又在屋前搭了个厨房,后边搭了个4平方米的卧室让父亲住。那时时兴“三转一响”,他们家有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三五牌闹钟,日子过得挺红火。20世纪80年代,他们搬进高楼,分了一套57平方米的房子,有厨房有厕所,还有3间住室,当时他想着这就算圆了住房梦。

  30年前,因为住房小,经常闹出笑话,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家里没有厕所,全是公用旱厕,而且多在百米之外,所以家家都备有尿盆,并将其放在床底下。当时家中生活用品如锅碗瓢勺等很多东西也都放在床底下。有一次妻子下班内急,从床下拉出一件东西方便,事后一看是锅不是尿盆。

  俗话说,“房宽不如心宽”。老韩说,心宽房子也得宽,这样健康又舒坦。如今住上称心的房子,明亮宽敞,优美的环境能使人长寿。

  村民住上大楼房

  说起30年前的住房,家住高新区三山村73岁的姚老先生感慨万千: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前,老百姓能解决温饱问题就不错了,对住房不敢有什么高要求。那时,家家户户都是土木瓦房,还有个别的甚至是草房。

  20世纪70年代末,他一家三代5口人住40平方米的3间平房,堂屋里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卧室有一张床、几个木箱子就算好的了。房梁上拉根电线,装个灯泡就行了,非常简单。

  后来,三山村所在的孙旗屯乡被划归高新开发区。他老伴趁机做生意赚了些钱,家里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有奔头。当时村里兴起建房热,家家户户都把土木结构的瓦房翻盖成小楼房,他与老伴商量,将老家三山村荒置的破旧瓦房扒掉翻盖成楼房。说干就干,老姚立即请人按当时很时髦的现代化住房要求设计小楼,并投资20余万元盖了3层外贴瓷砖并安装有大落地窗的钢混结构的800平方米楼房,楼下是车库及门面房,楼上隔出5套住房,每套有120平方米,他除留了1套自己居住外,其余的房子全部出租。

  渐去渐远的“筒子楼”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康留国居住条件的变迁,代表了40多岁年龄段人的住房不断改善的情况。

  康先生1984年来洛工作时,在市委家属区与人合住10多平方米的房子。3年后,他住上了“筒子楼”。老康介绍说,“筒子楼”一般都是单位的办公室或者单身职工宿舍改成的,由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单间,每个单间约10余平方米,这种住房最大的缺点是采光差,大白天进到“筒子楼”里也感觉光线暗了许多。尽管如此,脱离了与人合住的尴尬局面后,还是让老康高兴了一阵子。后来,他发现住在这里有诸多不方便之处:说话不能太大声,否则声音能透过薄薄的墙壁传到邻居的耳朵里,使自己没了隐私;因没有厨房,家家户户都在楼道内生火做饭;每天上班时间,大家都挤在一个小小空间内洗漱,抢用卫生间。

  1990年,单位盖点式楼,给他分了53平方米的2室1厅,他终于摆脱了“筒子楼”,觉得上了天堂。好事还在后面,因他是科级干部,2年后,他的住房调整为78平方米的4室1厅。1994年单位集资建房,他住上了3室1厅100平方米的楼房,院内绿化也好了,环境也优美了。没几年,他又不满足自己那100平方米的住房了。去年年底,他看中洛浦公园旁边一处城市花园,便将自己100平方米的楼房卖掉,凑钱在城市花园买了1套3室2厅、120平方米的错层楼房。每天晚饭后,到洛浦公园散散步,他说,别提有多惬意了。

  数字看变化

  市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7平方米以下,1985年达到9平方米左右,2007年达到22.5平方米。1985年,我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1.2平方米,2007年达到35.2平方米。

  房地产专家预测,今后10年居民住房目标是户均一套、人均一室。居民住房正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住得更好、更舒适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从单纯追求空间的宽敞到注重居室格局和户型现代化,从追求室内环境到注重小区绿化和服务功能建设,相信我们的居住条件会越来越好。

  上图 30年巨变留下许多记忆。

  记者 杜武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