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组来洛
搬出穷山村 踏上富裕路
搞好规划积极整合推进改制适度扩容
支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省人大预算审查监督
工作培训班在洛开班
爱心教师百件新衣献灾区
省重要目标防护
经验交流会在洛召开
我市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省辖市”称号
市纪委常委会要求
严格遵守换届纪律
央行月内再度降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10 月 30 日 星期    【打印】  
搬出穷山村 踏上富裕路
——我市强力实施搬迁扶贫纪实 本报记者 郝敏
  深秋的阳光,静静地洒在省道旧祖路旁一片漂亮的村民公寓——栾川县白土搬迁扶贫新村。统一的五层楼房,红顶白墙。

  在新村的一套单元房里,村民刘念升坐在自家温暖的13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新居里,看着电视吃午饭。新房铺着木地板,摆着大彩电,装修考究,摆设如同城市家庭。

  刘念升的老家在距离公路10多公里的深山里。2007年10月,他和100多户村民从深山里搬进这座扶贫新村。他和妻子在村头开起电焊门市、轧面铺儿,和和美美地过起了新生活。

  2001年以来,全市范围的搬迁扶贫,使我市1万余户近5万名群众搬出昔日偏僻的深山村,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搬迁扶贫是居住环境恶劣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城里人沉醉于杜牧《山行》描画的山景中时,白云生处的农民往往是一声苦笑:“看红叶?吃饱撑的!”

  千百年来,大山深处的山民们,一直与野兽为伴,挣扎在行路难、吃水难、种粮难、上学难、看病难、娶亲难等艰难困顿中。有的女人嫁进山后,一辈子再未出山。

  “那不是人住的地方。”老百姓说。“不适合人居住。”专家们说。

  10年前,我们在新安县的曹村乡采访时,在一个叫伙好园的村子里看到,村民们住的是石头墙、石板顶的房子,用的是石磨、石臼、煤油灯、火绳这些“原始”的东西。

  30多户人家散居在方圆15公里的山岭沟壑之间。村民们“鸡犬之声相闻,见面得走一天”,人均8分坡子地,吃粮年年靠统销,吃水要到2公里外的山下挑。下山走羊肠小道,卖猪要靠人抬;人得了小病挨成大病,得大病的人常常抬不到山下就死去了。

  县、乡曾投资300多万元,为村里修通了出山的简易公路,架通了照明线路。但由于山势险峻,村民居住分散,公路和电线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随着与山下平地差距的日益增大,山上的生存条件显得更加恶劣,人口素质更加低下。

  “随着时代的进步,居住深山的人们越来越无法生存,与现代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市扶贫办主任孙晓伟说,经过多年的连续扶贫开发,截至2007年年底,我市还有贫困人口31.07万,其中绝对贫困人口5.81万。这些绝对贫困人口普遍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陡坡峡谷地带,生存环境恶劣,群众行路、吃水、看病、上学、就医等都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是扶贫开发中难啃的“硬骨头”。

  孙晓伟认为,在输血式的扶贫无法奏效之后,解决这些居住条件恶劣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就是搬迁扶贫。

  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强力推进搬迁扶贫,把居住在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村民,分批搬出去。         (下转第四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