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春晖 白云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这句诗,至今仍在被拿来作为我市历史文化大市地位的佐证。我市除了一些遐迩闻名但盈利模式仍相对单一的旅游景区外,可以拿得出手的文化产业屈指可数。作为文化大市的洛阳,却并非文化强市。
“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的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市文产办主任王庆说,要在坚持发挥文化惠民社会效益的同时,将那些能推向市场的,坚决交由市场来决定,不断优化文化市场体系结构,充分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
近年,我市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文化产业尚处在基数偏低、总量规模偏小、增加值不高的初级发展阶段。
“《决定》提出,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市文广新局局长马奎元说,由“办”向“管”转变,具体“管”什么,主要是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的转变。
作为我市民营博物馆的创办发起人之一,洛阳驿站博物馆馆长张耀光长期关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他认为,对洛阳来说,缺的不是资源,而是资本。要实现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把文化领域的开放招商,放在与工业等其他支柱性产业开放招商同等重要地位进行通盘考量,高标准、高起点制定操作性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积极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融合。
洛阳文化馆工作人员张雷十分赞同《决定》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他说,近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也逐渐丰富。“文化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不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更多的是讲求产出效益,而文化体制改革,利润不是最主要的,如何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才是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所以不管怎么改,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张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