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非”加“心”。“非”表示违背,与“心”合起来看,违背心愿,故而伤心。
悲,若用颜色形容,有浓淡;若用声音形容,有高低。
当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飘然而下时,你心中有一丝惆怅,那是悲秋的开始。若到了“洞庭波兮木叶下”,加上羁旅之愁或黍离之悲,那份悲愁就浓得化不开了。
世事艰难,心之难安,总会遇到不遂心愿的事,悲从心生,谁能躲得过?悲与愁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淡悲是愁,深愁即悲。
想当年赵明诚外出为官,易安独守深闺,思夫之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谓之闲愁,也就是人生吃饱喝足后,还有一点心愿未了,就有了一点儿忧伤。
这样的忧伤,还带有一点娇嗔、期盼与美丽。这样的愁绪只不过是山涧溪水,在潺潺流动中,被惊慌的野兔趟入,发出了泠泠之声。这样的悲伤,是西施的颦眉,是黛玉的眼泪。
真正违背易安心愿的悲,是晚年的南渡,是丈夫的死亡和婚姻的不幸。这样的悲才痛入骨髓,伤人精神。她无奈吟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悲怆之词。
这让人想起鲁迅对悲剧的定义: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美丽的梦破碎了,怎能不令人伤悲。心想青春永驻,可发丝如雪,就有了“高堂明镜悲白发”;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道不可能,就只好“托遗响于悲风”……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藏有几幕悲喜剧。而悲剧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业非心所愿,你有悲意,继而明白了发愤;人际非心所愿,你悲从中来,继而学会了调整;家境非心所愿,你心有悲哀,继而懂得了责任……因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
将悲剧转为喜剧,无非就是一个心灵的选择。谁人“喜”的背面不是“悲”的衬托?但一个人不能总置自己在“悲”的泥淖里,不能自拔。
人的欲望是无尽的,你的心愿,必须与你的负载相适宜。若将心愿放大到自己难以承担,那就如西西弗斯,永远重复地推着巨石上山,没有尽头,没有止歇。
昨怨袄不暖,今嫌蟒袍长。若将自己绑在欲望的战车上,左征右伐,苦苦鏖战,不愿放下,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但若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践踏法制、侵犯人权,做肮脏交易,行苟且之事,虽一时遂了心愿,如阴天行走,不见“悲”影,但一旦走到阳光下,就酿成了不可逆转的人生大“悲”。
“非心所愿即是悲。”如完全丧失了本心,那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