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现状 资源丰富,产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2013年11月26日,注定要在栾川县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君山药业的企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栾川县政府与全国知名药企——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辅仁药业集团将利用资金、人才、管理、信息等优势,对洛阳君山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改制重组,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园。这对提升洛阳产业层次、做大做强医药等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辅仁药业在栾川投资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就是看中了该区域丰富的中药资源——栾川县、嵩县、汝阳县和宜阳县的部分乡镇位于伏牛山腹地的深山区,处于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现已查明野生中药材262科1480余种,素有“豫西天然药库”之称。
但是,在我市中药资源优势背后,是长久以来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尴尬。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仅11家,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只有9家,中药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偏小、知名度不高的窘境,深深困扰着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再看看生物制药。一说起生物制药,就不得不说我市在该领域的龙头企业——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该公司先后承担国家“863”等多个重大科技专项,相继开发成功国家级新兽药17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获省级科技成果奖8项,研发实力居行业领先地位。
然而,普莱柯公司专攻兽药领域,在更为广阔地利用生物技术研发人用医药领域,我市从事该领域研发、生产的生物制药企业为数尚少。“总体来说,我市生物制药产业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少,产业配套体系不尽完善。”该负责人说。
招商举措 依托现有资源,开展招商引智
“虽然产业化程度不高,但要想求突破,还得从现有资源和优势入手。”该负责人说。可喜的是,我市拥有一些生物制药产业的技术平台,如普莱柯公司的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兽用药品开发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这些技术平台的存在,为我市充分挖掘其技术优势、依托技术平台招商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专业园区或孵化器、行业组织机构、行政单位等所拥有的企业资源,也成为市科技局开放招商的着力点。今年5月以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组团拜访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以及北京、厦门等地的龙头制药企业,并取得一定成果。
6月7日,总投资10亿元的浙江大学中原技术转移中心正式在高新区落户。该中心由我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建设,是浙大在我省的第一家技术转移中心,未来将依托浙大的人才、科技优势,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此外,在市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投资设立新公司,共同投资发展动物疫病、人兽共患病诊断试剂以及检测试剂、监测试剂等业务。北京万泰公司是从事生物诊断试剂与疫苗研发及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亚太地区最大的艾滋诊断试剂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免疫诊断试剂以及国家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通过强强联合,新组建的公司有望实现国内动物疫病诊断试剂相关产品等方面的新突破。
与此同时,西班牙金武制药集团的高端医药生产基地项目、本草堂中药饮片加工及萃取生产线项目、广州香雪制药现代中药生产项目等7个项目的招商工作仍在进一步洽谈、协商当中。
根据相关规划,经过3年到5年的发展,我市力争实现生物制药产业年销售收入超40亿元,中药及保健品行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形成2个到3个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大型中药企业。
发展方向 扶持本土,引入龙头,形成优势
“发展现代中药与生物制药产业,既要扶持本土企业,也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优势。”该负责人说。下一步,市科技局将重点发展中药种植、加工和现代中药、保健品等产业;大力发展动物药品和疫苗产业;积极吸引华北制药、哈药集团、辉瑞制药等龙头药企在我市投资或合资设厂,在生物制药领域形成品牌优势,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的建设。
传统中药活性成分的衍生加工:巩固连翘、丹参、金银花、板蓝根、柴胡、山茱萸、辛夷、天麻、灵芝、杜仲、皂刺等传统中药种植及开发优势,开发皂甙、丹参酮类、黄酮类、内酯类、三萜类化合物等药物的绿色高效提取工艺、生物法高值衍生及其对传统化药的替代技术。
特种酶制剂:发展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合成、膳食补充和医疗诊断的高值特种酶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重点发展生物法生产应用于合成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头孢呋辛酸、头孢西丁酸、氨苄青霉素、氧呱嗪青霉素、头孢羟氨苄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中间体的中试和产业化。
兽药制品:填补禽用多联多价基因工程系列疫苗、水禽禽流感系列疫苗、多组分猪萎缩性鼻炎疫苗、多价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副猪嗜血杆菌-猪园环病毒二联灭活疫苗国内空白。大力开发中药耐药抑制剂、抗病毒、抗球虫制剂、免疫佐剂。
高值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扶持本地企业完成DHA、葡萄糖耐受因子、生长激素多肽和白介素-7等一批新型生物医药的产业化。
本报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