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文学史,能随时闻到扑鼻而来的酒香。在我国古代,不知多少文人雅士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留下许多逸闻趣事。
唐代诗人贺知章人称酒仙,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个个都是嗜酒如命的人。有一次,贺知章遇见李白,两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一天,贺知章邀李白共饮,正喝得高兴,却发现兜里没钱,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金龟乃御赐物品,真为这位贺大人捏把汗。
辛弃疾一喝就醉,还爱把醉酒的事儿记下来。他在《西江月·遣兴》中写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诗人喝醉了,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它:“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于是就不耐烦地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这首词给人一种孤傲潇洒的感觉,没有半分矫揉造作,一个“去”字是全词的眼,有一分的寂寞,却有十分的傲气。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喜欢饮酒。他在范县当县令时,公务清闲,常邀三朋四友猜拳行令,喝醉了还掀桌子撂板凳发酒疯,简直有损县太爷的威仪。结果这事儿传到了夫人耳朵里,夫人一顿猛批后,规定其工作期间禁止饮酒,下班后,才能喝三壶酒。可见夫人对郑板桥还是相当宽容的。
古代文人喝酒的趣闻不胜枚举,北宋文学家石曼卿创造性地发明了“囚饮”“巢饮” “鳖饮”“鬼饮”等不同饮酒造型,还被载入《梦溪笔谈》,一时传为佳话;魏晋时期大酒鬼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东晋有个叫毕卓的吏部郎,夜间醉后偷饮邻人之酒被缚于酒瓮边,天亮时主人见是毕吏部郎,大惊,解缚谢罪,他却大笑:“让我闻一夜的酒香,多谢了。”
然而酗酒对身体是有害的,切勿好酒贪杯。花看半开,酒至微醉,才是恰到好处的境界。很喜欢白居易的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天暮欲雪,邀二三知己围炉而坐, 浅斟慢酌,促膝夜话。生活也就在这一瞬间泛起了绚丽的色彩,奏起了甜美和谐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