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到蓬莱去,住在海边渔村。渔村不大,几十户人家,房屋整齐,统一朝南。
一样的白墙红瓦,一样的只盖一层。
漫步在渔村里,街道窄直,干净如洗。家家门前留着水龙头,从海边回来时可以冲洗沙子。有藤蔓从院中探出来,挂在墙头摇曳着招手,绿叶间点缀着或红或黄的花儿。门虚掩着,饭菜的香气便袅袅地飘出来。
各家的地基、门楼都一样高。在这儿,没有谁家为显示地位而一定高出邻居一截来,没有谁家把门楼弄得巍峨富贵。这些房屋和谐相处,不争你高我低。
素净的白墙上,只有藤蔓在上面作画。没有谁家的外墙上贴瓷砖,被太阳一照晃花人的眼。肯定有富裕的人家,但富裕不写在脸上,不炫耀给人看。自己有钱花,不把钱袋弄得哗哗响,是一种修养。
这里家家的屋墙是共用的,连在一起,就像挽臂而站的兄弟。我看到某处农村,家家不趁墙,房屋各自孤傲地站着,哪怕之间只有几厘米的距离。
我住的那家,如果不是门前的旅馆招牌,是不容易辨出来的。进得门来,庭院不大,花草葳蕤,地板砖光洁照人,电脑、空调、全自动洗衣机一应俱全,和内地农村比起来,显然是富裕人家。
和主人交谈。他说,海边风大,冬天尤冷。街道狭窄,房屋就像树林一样,可以抱团挡风。
不断有旅客来询问房间。主人抱歉说住满了,然后打电话告知也开旅馆的邻居来接客人。主人家只有四间房十个床位,我问主人,为何不多盖一层,多开一些房间。主人很诧异:那怎么可以?不挡了别人家的采光?
我有些惭愧,为自己自私的问话。我见过一些农村房屋,想盖几层盖几层,很少顾及邻居的感受。于是,一家比一家盖得高,借钱也要先盖房。他们把房子看成自己的脸面,只顾着自己脸上光鲜,哪管别人家采光如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养”不只是“养育”之意,还有“教育”在内。山东是儒家的发源地,儒家思想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看来,房屋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处世姿态。房屋的语言讲述着主人的修养,房屋的姿态彰显着村庄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