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汽采访,追寻一汽发展的轨迹,其中有两个特点让记者难忘——自主发展,抢抓机遇。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一汽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建设。面对首次引进的苏联的车型、技术和管理方法,一汽人学习、消化、吸收、创新,只用3年就完成了一个年产3万辆汽车的任务,并于当年“诞生”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一汽人靠着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精神打造出“解放”“红旗”两个品牌,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零”的突破。
60年来,一汽成长的每一步都和着共和国前进的节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一汽与时俱进把握国民经济及汽车市场的变化规律,抓住国家政策、市场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汽抓住汽车工业管理体制向企业放权、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时机,自筹4.4亿元资金,用3年时间完成了国外专家断言要22亿元才能完成的解放牌汽车换型改造工程,使产品的技术水平一步跨越30年,年产量由6万辆提高到8.5万辆,实现了企业“由老到新”的转变。
“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汽车工业产品结构的境况。为改变这种局面,建设轻型车基地被纳入国家规划。一汽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他们在完成工厂改造、产品换代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以生产轿车、轻型车为标志的第三次创业。随后,一汽自主开发了一系列轻型车产品,短短几年就使年生产能力由规划的6万辆提高到15万辆。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大发展,大宗货物运输由以铁路为主向以公路为主转移。一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依托中型车的技术优势,打响了解放卡车柴油化、平头化、重型化“战役”,使重型卡车成为解放品牌扩张的主力,销量迅速跃居世界第一位。
1991年,一汽与大众公司合资成立了一汽——大众公司,5年后形成年产15万辆轿车能力,使我国的轿车生产进入规模发展新时期。
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加快发展;后来,国家又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一汽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攻克一系列困扰老国企转型的难题,车总销量跃上200万辆的规模平台,自主品牌产品实现年产销百万辆的跨越。 本报记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