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3日闭幕。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传递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新信号。
【信号一】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面对仍然存在的经济下行压力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明年中国将实施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稳定政策稳住增速,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既有利于增强企业投资意愿,也尽可能不积累新风险,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佳搭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保良认为。
祝保良表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还意味着保持适当的赤字规模,有利于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的投资支出,有利于改善民生。货币政策之所以要稳健,是因为货币池子里的“水”已够多,再放会加大通胀风险,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情况下也不能收,必须坚持稳健。
【信号二】
着力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生产总值(GDP)增速是经济工作的老生常谈,今年会议有了新的提法,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在配套的政绩考核方面,会议提出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发展不仅包括GDP增长,还应当包括结构调整的推进、民生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丰富内涵。要真正实现这些,离不开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可以预见,明年各地在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等领域,会有更大的工作力度和更令人满意的进展。”王军说。
【信号三】
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粮食生产突破6亿吨大关、实现前所未有的“十连增”的情况下,这次会议在安排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其中有深意。
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粮食消费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使得连年增产的粮食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会议强调,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口粮对保障正常生活和基本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必须确保更高的自给率,而且我们保持小麦和稻谷的生产比较优势从经济和技术角度都是可行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原来提粮食自给,粮食包括谷物、豆类、薯类,“谷物基本自给”的提法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
【信号四】
产业结构调整双管齐下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总量和速度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部结构的调整才是要害。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会议要求,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行政力量在主导产业发展。根本化解办法是靠市场机制,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
会议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冯飞说,中国经济过去的拉动力量和比较优势在减弱,必须靠创新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最终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升级。
【信号五】
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有进,必须消除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近年来增长较快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量仍然在总体可控的安全区间内,但要注意在局部地区和具体项目上做好风险防范,防止演化成全局性问题。
会议指出,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贾康说,应着力建设阳光融资的制度,用阳光债务置换和替代隐形负债。从长期看,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信号六】
深化改革让老百姓得实惠
会议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积小胜为大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这些提法释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重要信号:一是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二是务实推动改革的作风。这将使人们增强改革的信心,也有利于凝聚改革的共识。
祝保良表示,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力度、设立民营中小银行、提高国企上缴红利比重、资源价格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方向已经非常明确,明年可望有重大进展,更好地发挥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的作用。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