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点小区内设置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
|
核心提示
去年9月,我市开始在16个住宅小区试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倡导居民从自己做起,帮助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再利用。针对当前试点工作中显露出来的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未能实现在分类后进行垃圾转运、储存、处理等,我市明年起将逐步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填埋,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走访 “垃圾桶1变3” 业主起初不习惯
10日上午,在洛龙区中央广场住宅小区,记者看到这里的垃圾桶与其他小区的不同:在每个单元门口摆放着红、绿、蓝3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此举是为了将垃圾桶收集工作进一步细化——分别盛放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废纸、玻璃、金属、织物等放入干垃圾桶;剩余食品、蔬菜、瓜果皮核放入湿垃圾桶;电池、过期药品、油漆等要放到有害垃圾桶……
该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李亚静表示,看似简单的“由1变3”,其实社区和物业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物业投入的增加。按照试点工作统一要求,原则上每24户就要设置一个湿垃圾桶,每48户要设置一个干垃圾桶,每栋楼设置一个有害垃圾桶。此外,小区内还要设置单独的居民装潢垃圾收集场所一处。
除此之外,如何让业主自觉将垃圾分类则更加困难。李亚静说,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时候,物业人员一家一户地宣传,社区还印制了几千份垃圾分类的宣传资料,希望通过宣传提高业主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其实,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原本一天一个垃圾袋,现在要分类放置,起初还不习惯,有些垃圾我都不知道怎么分。”该小区的业主耿庆伟表示,垃圾分类还需要加强知识宣传,让大家养成习惯。
试点 16个居民区试点,业主垃圾分类意识增强
其实,中央广场住宅小区实现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是我市推进当前垃圾收运体系改革的一项试点。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适用于填埋垃圾的土地越来越少,填埋场离城市也必须越来越远,因此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也不断增加,政府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处理这些‘废物’。”市环卫监管处党支部书记张珞表示,许多城市已经开始逐步实行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和利用,这也是生活垃圾管理变革的发展趋势。
根据一项最新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洛阳市区每天大约产生垃圾1679吨,其中只有118吨可以回收再利用,回收利用率只有7%。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资源再利用的基础。”张珞表示,从去年9月开始,在市区选取16个管理较好的住宅小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
“实施一年来,业主自主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增强,但按照物业部门的统计,目前垃圾在最初收集环节的分类率还不到60%。”李亚静如是说。
调查 垃圾分类储运、回收利用体系不够完善
在与市环卫处及一些物业公司负责人交谈中发现,虽然大家对小区垃圾分类都持赞成态度,但在操作环节上,试点工作还遇到了一些困难。
■难题一 可回收垃圾收集,目前多为私自回收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更快实现废品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可以把有用的报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等从其他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和利用,从而实现变废为宝。
“然而,目前这些可回收的垃圾多数停留在私自回收阶段。”张珞表示,目前多数居民还是习惯将垃圾直接卖掉,由于没有统一的废品收购公司,不能分类处理可重复利用的垃圾。
■难题二 垃圾分类收集后,处理能力不足
“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还在起步阶段。”在李亚静看来,目前由于没有专业的垃圾分类运输车辆,每次区环卫部门来集中转运的时候又是混装,导致之前的分类效果大打折扣。
家住太康路某小区的赵志华表示,每次看到运输部门将垃圾混合回收,让他觉得之前的垃圾分类有些“多此一举”。
“其实,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垃圾分类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终端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张珞表示,由于没有专用的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备,垃圾后期处理仍是“大锅烩”,这也是垃圾分类回收多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借鉴 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不少物业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不仅要由政府部门牵头和主导建设,还要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
就拿不少物业部门反映的可回收利用垃圾不能有效统一收购的问题,苏州市就通过相关措施进行了解决。
2010年,苏州构建了社区回收点、初级加工分拣站和集散交易加工中心3个层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同时,该市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纳入网络体系的回收网点给予扶持,新建的回收网点每个补贴3万元,对改造、整合的回收网点每个补贴1万元,对新建的初级加工分拣站每个补贴15万元,还对原有的废品收购渠道进行了有效管控。而对纳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运输车辆,该市通过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登记、统一培训、统一标志、统一车型等措施,确保了收购价格公道、不扣秤,还杜绝了私人收购,同时小区的安全也得到保障。
张珞表示,“广州市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总量在2011年首次实现负增长”,标志着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初显成效。
事实上,广州的垃圾分类探索也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00年,广州就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最终的失败。为应对“垃圾围城”的危机,广州市于2010年再次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制定了中国首部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政府规章。
为推动垃圾分类,广州市政府还加大了资源投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垃圾分类管理、回收利用的技术创新和设施的维护,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除了资源投入,广州也向垃圾不分类行为开出罚单,“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的,责令整改,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每次50元罚款,对单位处于每立方米500元罚款”。
前景 垃圾分类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
“完善垃圾处理系统,目前更为迫切。”张珞表示,随着洛阳入围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备选城市,我市已在盘龙冢生活垃圾处理厂着手建设更高水平的垃圾分类终端设备。
与此同时,我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转运、处置等环节也在逐步试点推进。
我市委托相关单位制订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规划,下一步在分类收集试点的基础上,购置垃圾分类运输车辆,由专业部门负责将垃圾运至垃圾中转站。
将来,市区的餐厨垃圾会用餐厨垃圾专用车直接转运至处置点;可回收垃圾,委托专门公司负责统一收运处置;有害垃圾委托具备有害垃圾收运资质的专业收运单位负责收运至环保部门固体废物处置中心。
“今后的生活垃圾,将在垃圾中转站实现二次分拣。经过二次分拣后,送到填埋场的垃圾基本可以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标准。”张珞说,这也为垃圾再利用的产业化创造了前提。
“进行垃圾分类,最终要做到发展循环经济。”张珞说,垃圾中的一些旧货,可以送到旧货市场;食品垃圾可以堆肥;热值高的可燃垃圾可以焚烧发电;低价值的垃圾,可以填埋——如果建好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完全可以实现环保和经济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