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人这样说:世界各国的货币,往往有一面是风景照,这是告诉大家挣钱去旅游。
这虽然是一句玩笑,但很形象地体现了当今旅游业的地位。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份额已超过汽车、石油等,傲居第一大产业,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
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保持了年均近20%的增速,跃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缓步复苏之际,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风景独好。这在提振人们信心的同时,也昭示着旅游业将是未来最具生命力的产业。
(二)洛阳的资源,洛阳的禀赋,洛阳发展旅游得天独厚;洛阳的探索,洛阳的追寻,洛阳发展旅游的脚步清晰而坚定。
改革开放以来,洛阳旅游业实现了从外事接待型到旅游产业型的转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我市现有开放性景区62个,其中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12个,4A级以上景区数量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十强;
全市已形成古都历史游、牡丹文化游、寻根问祖游、民俗风情游、宗教文化游、自然生态游等多种旅游生态;
春有牡丹文化节、夏有小浪底观瀑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冬有伏牛山滑雪旅游节,四季有节会,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2012年,洛阳接待游客77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旅游总收入402亿元,增长15.7%,并成功入选《福布斯》中文版评选的“中国大陆最发达旅游城市”,最近还被评为中国“宜居休闲之都”。
(三)着眼未来,发展旅游业,我们有喜,更有忧。
喜的是,我们有得天独厚、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快速扩张、与日俱增的发展势头,有中央和省里的大力支持,有市委、市政府常抓不懈的坚定信念,可谓东风劲吹、利好不断。
忧的是,与洛阳历史地位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旅游产业强市相比,我们的旅游业规模仍然偏小,层次比较低,文化旅游融合、基础设施、景区建设、宣传营销等方面都比较薄弱。
(四)焦作云台山风景区,近两年的游客总数和门票收入双双超过故宫,从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景区迅速成长为国内山水旅游的“高地”;开封清明上河园,借助对大宋文化元素的充分利用,只用10余年就跻身中国旅游企业亿元俱乐部。洛阳旅游业,还有不少“短板”待补:
——满天星斗缺明月。洛阳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山水景观丰富、名人数不胜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很多资源并未转化成旅游产品,现有的产品,差档次、少内涵、欠规模,可谓“星星点灯,皓月无踪”。
——一花独秀难为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老三篇”依旧挑大梁,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单纯观光型性质明显,体验游、深度游、综合游培育不力,只能赢得游客一日匆匆的脚步。
——旅游环境待优化。与发达旅游城市相比,洛阳缺少城市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交通停车场和旅游公厕,旅游、交通等的公共标识系统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
(五)发展旅游,洛阳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山水自然资源。要把历史文化变成可感受、可触摸的旅游内容,必须通过旅游产品来实现。那么,我们在对潜在的资源进行转化时——
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把丰富资源转化为畅销产品?
如何推动景区深入挖掘自身的人文生态资源优势,扩展旅游产品的谱系,拉长旅游产业的链条,形成多次消费,提高游客重游率和旅游产品附加值?
如何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将吃、住、行、游、购、娱并驾齐驱,并由此将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传递到各地,进而吸引更大规模的旅游团队不断滚动来洛?
…………
(六)作为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城市,洛阳需要向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转变。那么,我们在经营景区、经营旅游产品时——
如何改变洛阳“老三篇”单打独斗的现状,把牡丹文化节1个多月的旅游火爆拉长成全年红火,把“白天逛庙,晚上睡觉”做成日夜丰盛的城市旅游大餐?
如何打造更多的深度体验产品,并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改变洛阳旅游“走马观花”现状,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停下来?
如何把旅游全方位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来进行顶层设计,把整座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产品、最美的艺术品和旅游目的地来进行建设,最终形成旅游无处不在、处处皆可旅游?
…………
(七)城市环境就是旅游环境。一个成熟的优秀旅游城市,不仅旅游产品要过硬,旅游管理、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同样要过硬。审视洛阳的旅游环境——
我们有没有将旅游融入城市建设、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把洛阳作为一个整体景区、宜居宜游的旅游生活基地来打造?
我们有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配套的服务体系,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玩得美吃得爽、住得好行得顺?
我们有没有把“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名从业人员,为广大游客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位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