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9月18日 星期

大河奔腾 洛阳向前


又是一年秋天,时间赋予黄河两岸多彩斑斓。

此时的新安县石井镇拴马村洛阳华洋生态科技园,天水一色、青山环拱、林海连绵。曾经,这里是漫山遍野的飞沙走石;而今,历经21年叩石垦壤、播种插绿,这里已成为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中原塞罕坝”。

黄河之畔,一片荒山何以换了人间?因为有一群人风雨无阻,誓把荒山变青山。他们中,有企业人员,有林业专家,也有周边村民,是他们守望荒坡二十一载,植此黄河千亩青山,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造林、造富、造福”的绿色凯歌,诠释了河洛儿女接力保护黄河生态、让黄河造福一方的拳拳深情。

“大家要心怀感恩,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共同保护好黄河,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

中秋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并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就把目光投向黄河,围绕“黄河战略”走深走实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期望,足见“千秋大计”的千钧分量。

一条大河波浪宽,万里写入胸怀间。

难忘5年前的今天,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5年间,从中游郑州,到下游济南,再到上游兰州,走遍大河上下、踏遍沿黄9省区、召开3场专题座谈会,一张蓝图绘到底!

大河汤汤,奔涌激荡。这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浪花一瞬,但在华夏儿女、在共产党人曲折而艰辛的治黄史上,注定是一段非凡的历程、恢弘的篇章。

牢记嘱托,奋进出彩。这五年,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洛阳坚定践行“黄河战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筑安全、护生态、促转型、传文脉,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最强音。

筑安全——

大河入洛得安澜

“来洛阳吧,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

每年汛期来临、调水调沙之时,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都会成为洛阳市民及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夹杂着泥沙的黄河水奔泻而下,尤为壮观。上个月底,为应对黄河中上游洪水过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再次打开闸门,启动今年第二次汛期调水调沙,尽展“大国重器”的力量。

九曲黄河万里沙。过去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

秉持这样的清醒,我市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配合做好小浪底水利枢纽、西霞院水库水沙调节工作,水库年均沉降泥沙1.6亿吨左右,确保黄河中下游河道通畅。同时,以小浪底水库为中坚,以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为补充,充分发挥水库群拦洪削峰作用。

“主动脉”要通,“毛细血管”也要通。

把握“根子在流域”重大要求,新征程上,我市创造性实施以清淤、清障、护堤为主要内容的中小流域“两清一护”工程,完成875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任务,有力补齐了中小河流防洪短板,提升了全流域河道行洪能力,创造了高质量推进中小流域治理的“洛阳经验”。

调水调沙是安全,吃水用水也是安全。

水资源是最大的刚性约束。聚焦水资源利用,三次座谈会都强调“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寄语“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洛阳虽是北方少有的“富水”之城,但根据缺水类型划分标准,我们又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00立方米,必须“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基于此,我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一手抓“开源”,先后完成引黄入洛、故县引水等引水补源工程12项,小浪底南岸灌区总干渠全线贯通,历史性解决了河洛儿女“守着黄河吃不上黄河水”的难题;一手抓“节流”,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系统抓好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蓄水保水、城市节水降损,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

今天,在洛阳这片被黄河润泽数千年的土地上,“黄河安澜”已然从梦想照进现实!

护生态——

大美河山如画卷

300余只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现身孟津黄河湿地!

正值候鸟迁徙高峰期,当此消息传来,瞬时刷屏网络。不只是黄胸鹀,近年的孟津黄河湿地,陆续引来了黑鹳、鹈鹕、彩鹮等多种珍稀鸟类“落户”。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候鸟在洛阳诗意栖居,折射出的是洛阳生态环境蝶变。

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沿黄群众最强烈的追求是青山碧水、蓝天净土。这些年,总书记一再强调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

红线,既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也是关乎存亡的生命线。近年来,洛阳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向绿而行绘就大美画卷。

看天,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加强工业源深度治理、移动源污染管控和面源污染防治,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浓度、PM2.5浓度、优良天数实现“三降一升”,优良天数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看水,严格执行河长制湖长制,在全国率先推出“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机制,深化“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主城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洛河水系整体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到“优”,伊河水系整体水质保持良好以上,“一渠清水入黄河”。

看土,以“无废城市”建设为载体,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综合治理固体废物,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完成沿黄绿化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8%,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

5年,“保护”的成绩单有目共睹。河洛大地上,“绿水青山”的故事每天都在动人上演!

促转型——

创新引领辟新路

提前60天全面封顶,冲刺竣工交付!

开建近一年来,中航光电高端互连科技产业社区项目相继攻克冬季施工、高支模、深基坑等施工难题,跑出建设加速度。追光逐电抢滩高端市场,企业的只争朝夕,也是今日洛阳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对黄河流域发展,总书记早已定调。

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深知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3年前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深刻指出,洛阳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发展动能需要转换,笃定“经济增速高一点或低一点并不是决定性的,传统的产业格局能否改变才是决定性的”,由此确立以创新引领发展的主战略,矢志重塑产业结构和发展逻辑。

回看洛阳这几年,坚定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新能源、新材料、新IT、新文旅、智能装备等“四新一装备”风口产业发展全面起势,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基础设计获批,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一期项目电池工厂正式投产,年产60GWh二期项目签约落地;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7条优势产业链营收规模将超过4600亿元……乘“风”而上,产业格局加速质变。

回看洛阳这3年,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达46.1%,能源结构优化了;新增各类创新平台1351家、总数达372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45家、总数突破14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发展动能焕新了;以富民为导向,建成259万亩高标准农田,特色种植、牛羊养殖、精品民宿等乡村特色产业全域兴起,乡村振兴提速了……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洛阳走得稳健而坚定。

“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今日洛阳的发展,饱含“绿色含金量”!

传文脉——

千年古都展神韵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这里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灿烂的文化”……最近,人民日报一篇题为《什么是黄河?》的微信推文刷屏了,其中的“文明延续,连绵不绝”篇章多次提及洛阳。

黄河,既是横亘在神州大地上九曲十八弯的大写意,也是奔腾在华夏文明中壮阔无垠的大历史。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作为黄河之畔的千年古都,洛阳尤其懂得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的意义所在,也付诸一系列“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新探索。

新探索,新在遗产保护的模式上。从“避开老城建新城”,到采用覆罩式保护展陈模式、复原看得见的地上“都城”,昔日一项项探索成就全国推广的“洛阳模式”。而今,洛阳系统编制规划,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多规合一”,全面推行“考古前置”“先考古、后出让”;在全国率先打造3.0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以数字化技术、沉浸式业态促使文物文旅深度融合,荣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佳城市称号。

新探索,新在文化传承的路径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高标准建设“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打造“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102座博物馆叫响“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品牌,汉服体验、沉浸演艺、剧本娱乐等新文旅业态风起洛阳、助推洛阳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在洛阳有了更为具象的表达、立体的呈现和丰富的体验。

“中华文明,肇启于斯、传承于斯、灿烂于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洛阳,“文明之河”展现独特神韵!

“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考验历史眼光,亦见证发展韧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黄河战略”实施5周年,深层逻辑中蕴含着深刻启迪:“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

唯有担当,方能披荆斩棘;唯有笃行,方能一往无前。

此次兰州座谈会,总书记又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7个方面,对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宣示新起点上再出发。

万里黄河,天高地阔;大河奔腾,洛阳向前。

砥砺“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感,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大治理,推动经济发展在绿色转型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把这项“千秋大计”一以贯之抓下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洛阳,在不久的将来——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