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外寒风凛冽,车间内设备火热运转。
临近新春佳节,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加分厂一片热闹景象。这里刚刚完成冷板铲齿机的工装应用升级及工艺过程优化,大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液冷集成交付中心主任孟亚飞是其中最高兴的一位。
几天前,他看着手中的紧急生产计划,还眉头紧蹙:8000多套数据中心冷板,必须保证在2月10日前全部交付——照这样计算,除夕放假前至少要生产出一半产品,才能保证任务顺利完成。
这里生产的冷板,是用冷却液体替代传统空气散热,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和系统可靠度的液冷产品。在其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铲齿机在金属板上切割出具有标准间距和一定片厚片高的“散热鳍片”,这样形成的齿片通道又薄又密,可极大增加散热面积,使传热性能更加稳定,但复杂的工序,成为影响其产能的重要因素。
还好,经过自主设计、调试应用、正式运行,铲齿机多件装夹工装终于在本月25日成功上线应用。这套工装一次能够装夹多件,进行铲齿并行生产,同时减少机床开关门、夹紧、松开和换刀时间,在加工效率上实现大幅度提升。
检验台前,一名名检查工认真地在放大镜下观察齿片的外观和形状,严谨地检查着每条齿缝,确保没有多余物残留;周转筐里,加工完成的铲齿零件整齐摆放,仿佛刚被收割好的庄稼,金灿灿的,闪着光、发着热,好一派“丰收”景象!
“没有问题!”
“完全合格!”
孟亚飞的心终于放下。“靠着这一系列升级优化,我们整个团队总算迎来了‘轻松年’!”他笑着说,“冷板铲齿机加这项工艺从5年前在公司首次亮相,到今天实现稳定运行,就像是神奇的多米诺骨牌,一步一步推动着我们的核心工艺能力建设,让我们告别了传统机械加工工艺,进入自动化、工装化、智能化的机械加工新时代。”
近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对算力需求的急剧增长,数据中心服务器功率密度不断提升,利用液体作为热交换媒介的液冷技术,因具备较高的散热效率而得到广泛应用。中航光电机加分厂的生产任务也随之增加,智能化升级势在必行。
更大的发展还在路上。
根据规划,随着中航光电多个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机加分厂预计在年后搬入新厂区,届时他们还将组建一条铲齿自动生产线,引入更多智能设备,让机械手代替人工进行现场操作,进一步打造高端、智能、自动化的数智化生产车间。
洛报融媒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王占勤 李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