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2025年4月15日 星期
太原篇
“紫霞仙”艳冠群芳

本文配图均为永祚寺的紫霞仙牡丹 (资料图片)

4月中下旬,太原的牡丹又到了盛放之时,雍容华贵、芳香浓郁,引得无数游客身着汉服,穿梭其间,选择最“出片”的位置打卡留念,一幅热情如火的春日图景。

太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四季分明、降水适中的气候环境,三山环抱、一水中分的地形地貌,使得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一直有种植牡丹的习惯。从唐代武则天移植牡丹到明代“紫霞仙”傲立至今,从晋祠周边百余年来广种牡丹到迎泽公园几十年来每年举办牡丹花展……不经意间,牡丹已成为太原的新名片,太原人的幸福花。

太原牡丹源远流长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当牡丹花开的时候,太原人对春天的喜爱就有了具体的指向,永祚寺、晋祠公园、迎泽公园等,灿若朝霞的牡丹占尽一城春色,激发了无数人赏“国色”的热情。

这热情甚至能追溯到千年以前,追溯到牡丹种植历史中的关键人物——武则天。

武则天,山西文水人(时为太原属县)。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的第六年,即公元660年正月,她和高宗从东都洛阳出发,于二月间抵达太原,并在太原逗留了45天后返回洛阳。这时段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这次太原之行使武则天与牡丹有了一次浪漫邂逅。唐代宰相舒元舆在他的《牡丹赋有序》中记载了此事:“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舒元舆认为,武则天这次故乡之行的“因命移植”,推动了洛阳牡丹的大发展,也是唐代牡丹繁盛的开端。

武则天离开太原后返回洛阳,众香精舍牡丹开始不断移往长安和洛阳。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牡丹之所以自此“始盛”,是因为它获得了一次被皇家赏识的机遇。

牡丹的真正繁荣,始于它的美丽被人们欣赏并进行人工栽培。可以说,武则天的这次故乡之行,使牡丹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从此,洛阳的宫院中遍植牡丹。

明代牡丹艳压群芳

如今的太原,可以观赏牡丹的公园有很多,其中永祚寺(又称双塔寺,太原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内的“紫霞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唯一明代牡丹。

永祚寺之“永祚”,语出《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永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也,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福也。”可见“永祚”一词,取的是“永远流传,万世不竭”之意。

仿佛有灵性一般,永祚寺内明代牡丹紫霞仙时至今日已有400余年历史。“永祚寺内有6000余株牡丹,包括姚黄、魏紫、赵粉、豆绿、状元红、青龙卧墨池、碧雪丹沙等40多个珍贵品种,其中又以牡丹珍品紫霞仙最为珍贵、历史最为悠久。”在永祚寺大雄宝殿前的花坛前,太原双塔博物馆工作人员韦芳介绍,每年4月中下旬,紫霞仙都是率先盛开的牡丹。它盛开了,寺内的其他牡丹才会陆续开放。可以说,紫霞仙是“花王之王”,其花型为单瓣,花朵硕大如盘,花期较长,初开时花瓣呈肉红色,馥郁芳香;盛开之际呈淡紫色,馨香更浓;临近晚期则为正紫色,故称紫霞仙。

围绕紫霞仙,太原已成功举办40余届双塔牡丹文化节。双塔牡丹文化节是太原市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盛宴,依托永祚寺厚重的历史底蕴,聚焦“让文物活起来”,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国风游园、拓印体验、牡丹写生等活动,让文化多一点“烟火味”,让旅游多一点“文化味”,助力太原市“博物馆之城”建设。

太原日报记者 刘晓亮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