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2025年4月15日 星期
人生况味
南花坛看戏
□葛高远

春暖花开,伊川县城南花坛东北角的贤乐驿站渐渐热闹起来。每到华灯初上,周边的居民便三三两两来到驿站广场上,或健身,或跳舞,各有所取,各有所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位七十多岁的大爷,一到晚上,就推着自己焊制的三轮播放车来到广场上,支起摊儿,播放传统豫剧、曲剧。渐渐地,有上年纪的人围上来,中年人围上来,甚至推着婴儿车的少妇们也在一旁驻足观看。

我晚上爱散步,发现这个戏曲播放车后,每晚也按时到这里“打卡”,在凉亭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看一场早已耳熟能详的豫西调、洛阳曲。

老人的戏曲播放车非常实用,一个四十多英寸的大显示屏,配上音质浑厚的一个大音箱,在广场上一放,效果不亚于在剧院里面。每晚放的戏曲不外乎豫剧《包青天》《三哭殿》《清风亭》《卖苗郎》,马派的“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还有曲剧海派的《卷席筒》,张新芳大师的《陈三两》《祭塔》《秦香莲后传》等等。

我是个戏迷,从小喜欢看戏,每回村里剧团唱戏,总是早早围到戏台前。即使在北京,看到长安戏院演出公告,也不吝花几十块钱买张票去看小香玉演唱的常派经典“红白花”——《拷红》《白蛇传》《花木兰》。

在南花坛“打卡”了一段时间后,老人渐渐注意到了我,就和我攀谈起来,问我看戏有什么感受。我跟他说,看戏享乐、放松、学习。有一晚播放的是豫剧《桃花庵》,好几位老人边看边议论剧中的窦氏,说她家到底是干啥的,看着像是大户人家?老公外出多年未回,窦氏为何敢到桃花庵责问小尼姑,敢和“四品皇堂”苏坤大老爷当堂对质,毫无惧色?我也一时蒙圈,看了多年的不同版本的崔派《桃花庵》,戏词都背熟了,还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于是,我查了很多资料,还真找到了和《桃花庵》有关的传说。在清朝的《桃花庵鼓词》第一回中讲到,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张才他老爹,也就是窦氏的公公的大力帮助,后来老朱当了皇帝,就召张才他爹入朝为官。但是张才他爹有先见之明,委婉地拒绝了。朱皇帝就赐张家良田千顷、财宝无数,张家从此成为富户。但是张才不争气,在他爹死后娶了貌美如花的窦氏还不安分,外出遇上陈妙善,有了《桃花庵》里的一段风流韵事。后来我再到广场上,把这些跟老人们一说,他们都说我是个文化人,看戏没有白看。

多年来总结起来,作为河南人,看河南豫剧,亲切易懂;听洛阳曲剧,自然入耳。有一天晚上播放的《洛阳令》,不仅歌颂了董宣不惧权贵,为了百姓安危,敢在公主老虎嘴里拔牙,依法惩处了恶徒,又赞赏了封建时代的皇帝刘秀深明大义,在天理国法人情矛盾交织时能作出正确抉择,宽恕董宣并予以表彰。洛阳人演的洛阳曲,让人觉得分外亲切悦耳、大快人心,即使是隔着屏幕,老人们也为演员鼓掌。

“杈把扫帚牛笼嘴,镰刀绳索和锄张……割一捆新麦吃碾馔,接着又过五端阳……”栾川县兰文祥大师的《包公辞朝》,伴随我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每听到这一段,除了被大师的唱腔所感染,更勾起了对农村生活的回忆,也感慨封建士大夫有的也能“熟知庄稼行”体恤民情,更向往“欢度晚年乐安康”的农家生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搬上银幕的《寇准背靴》,也叫《背靴访帅》,剧中柴郡主的扮演者周玉珍就是地地道道的洛阳人。她在剧中与马骐饰演的寇准斗智斗勇,“设灵堂假哭周公瑾,后花园暗藏赵子龙”。对朝廷失去信心时,劝丈夫辞朝回河东,“喂上一头猪,再养上两头牛……桥头赏月、岸边垂钓、清清闲闲自自在在、恩恩爱爱到白头”,在得到八贤王承诺后,又慷慨支持丈夫出征,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既有小家私念又有家国情怀的巾帼形象。

1956年,被誉为“洛阳牡丹”的马金凤大师把《穆桂英挂帅》唱到了北京,唱到了全国人民心中。如今,大师虽然已去,但她的弟子们仍然在传承着马派的戏曲之魂。2019年11月,我到上海复旦大学进修,有幸与马派亲传弟子关美利同班。在学习互动阶段,关美利一段“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艳惊四座,同学们掌声不断。

听戏,要入戏,真真正正进入角色,体会剧中人的“酸甜苦辣”;看戏,更要出戏,用戏中人、戏中事,正己教人。

听戏看戏品戏,从戏中学人生,不失为一种很高雅的文化享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看戏几十年,我最大的收益就是,过好充实的每一天,做好有意义的每件事,在人生的舞台上,唱一出大戏、好戏。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