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河洛大地上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2025年6月9日 星期

从轴承“高精尖”看产学研一体化

科技赋能,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阳造”有色金属设备加速“出海”
工作人员在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新能源产业化中试基地测试储能产品
洛轴智能工厂
龙门实验室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5位院士悉数到场,行业20强企业紧紧握手!

前不久,河南科技大学申建的中国高端轴承协同创新平台揭开红盖头。通过联合河科大、洛轴集团、轴研所、瓦轴、哈轴等产学研环节,平台聚力中国高端轴承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为中国轴承产学研一体化写下新的注脚。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洛轴集团考察时指出:“这里发展轴承产业的生态好,就是产学研一体化。”

环视老工业基地洛阳,以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间深度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主要特征的产学研一体化浪潮奔涌不息。看一域,河南科技大学推动建立“一厂一所一校一院”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成果助力“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看全局,依托“科技副总”等创新机制、龙门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我市唤醒“沉睡”在抽屉中的科研“富矿”,并将之转化为生产力的“真金白银”。

搭平台、破壁垒,抓改革、通路径,洛阳产学研一体化气象新!

“真题真做”,课堂助力产业“破题”

“嗡——哒!嗡——”

近日,河科大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室内,就读研二的左旭正对磁悬浮轴承试验机启动、断电、再重启,开展寿命试验。清脆撞击声后,屏幕上的质心轨迹宣告轴承完好无损,运行正常!

小到心脏起搏器,大到太空卫星,新兴轴承种类——磁悬浮轴承在各行业应用潜力巨大,市场规模达千亿级,但寿命等核心指标一直是国产化“难啃的硬骨头”。历经超百次试验,左旭团队提出基于非晶碳膜保护轴承抗冲击关键技术,使得磁悬浮保护轴承寿命提高1.5倍,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就像给轴承穿上了一层‘金刚罩’,在电流失常导致转子猛烈撞击等极端工况下,依然完好无损。”左旭说,眼下,项目团队的磁悬浮保护轴承技术已经通过轴研所成果鉴定,在山西一家储能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并由此夺得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说起轴承专业,河科大闻名遐迩。20世纪70年代,河科大的前身——洛阳农机学院背靠洛阳轴承厂、洛阳轴研所等工厂及院所,成功组建轴承专业,以此为基础的“一厂一所一校一院”协同创新和育人机制,以及“项目制”教学模式,常常为业内津津乐道。

“学生们做的每一个项目,实验室测出的每一组数据,都冲着解决中国轴承前沿技术难题而来。”说起项目的初衷,河科大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聚波一语中的,“我们将企业技术难题拆解到教学和科研项目中,依托校内双创基地、校企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真题真做、一线参与。”

这些年,河科大已与舍弗勒、斯凯孚、铁姆肯等国际轴承行业的领军企业及洛轴集团、轴研所、瓦轴、哈轴等3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内外实践基地,与103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建了研发中心,签订技术转让、许可、开发、服务等合同1000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助力我国在风电、机器人、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高精尖”轴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变产业“痛点”为研发起点,做真项目、解真问题,越来越多科研成果绽放产业一线!

“副总”入企,论文成果赋能产线

窗外,烈日当空;窗内,凉意袭人。

走进隆华科技集团(洛阳)股份有限公司,空调未开,办公区内外却“冰火两重天”。在这里,国内首套新型水合物相变蓄冷中试设备安静运行。它像“充电宝”一样,夜晚用低价电蓄冷,白天停电持续“放冷”,让每一股凉风充满环保节能的“绿意”。

“企业擅长产业化,我恰好有蓄冷水合物的科研成果,优势互补、快速落地。”回忆起四年攻关的收获,郑州轻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副教授程传晓感慨良多。通过引入程传晓兼职“科技副总”,企业攻克蓄冷水合物技术,高效而节能,为我国数据中心、商场高效制冷开辟新的技术路线,积蓄起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冻”能。

眼下,跨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范式,已然在河洛大地蔚然成风。

“产学研一体化,关键是推倒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间‘无形的围墙’,实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年,我市着力推动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活跃在创新一线的“科技副总”,便是产学研迈向一体化的鲜活缩影。

企业有需求、政府搭桥梁、专家来解决,加速释放科创活力。近年来,我市招引全国高校院所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含)以上职称的科技人才入企担任“科技副总”等,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今年,我市新增63名“科技副总”,派出单位包括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龙门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涵盖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等我省重点培育产业链群。

在洛阳九发公司,通过引入省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苏国平,企业在高分子基复合材料和制氢等领域实现突破;在中钢洛耐,由于河南科技大学教授于仁红加盟,企业实现了耐火材料增韧机理与关键技术的提升;在大华重工,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张明柱助力企业开展大型颚破颚板建模及减重优化研究,实现降本增效……今年以来,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实施技术合作开发项目成效显著。截至6月6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42.17亿元,同比增长217.56%。

从“从0到1”的创新突破,迈向“从1到N”的推广转化,论文成果写在“生产线”,转化成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统筹发力,协同创新纵深推进

看中试现场、解建设难题……世界领先储能技术落地洛阳进入“倒计时”!

前不久,龙门实验室重大项目推进会上,“新型液流储能电池技术开发应用”技术落地我市进入最后“冲刺”。该项目引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科研成果,推出世界首个100千瓦时锌溴液流电池储能模块系统,力争把洛阳打造成为国内液流储能电池产业的样板、高地。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归根结底是系统工程,靠的是统筹发力。眼下,我市正接续实施平台建设、生态优化、机制改革等一揽子举措,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向纵深延伸。

舞台更广。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原科技创新港,积极筹建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建好用好龙门实验室,加快建设中原空天材料与应用实验室,合理布局产业承载区和服务配套区,早日形成“一院两室两区”总体布局……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于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让科技创新“海阔凭鱼跃”。

机制更活。积极推广“事录企用”“校录企用”等柔性引才模式,用好“科技副总”等政策,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为我市精准匹配、柔性引进科技人才,全年力争再选派一批企业“科技副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象牙塔”内走进企业,转化为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纽带更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链主企业聚焦重点领域,联合高校等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力开展科研攻关,全年努力争取国家、省科研项目20项以上。握指成拳、携手同心,以合力焕活力。

创新发展的不凡征途上,新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厚植产学研一体化沃土,让协同创新更深入,让成果转化更顺畅,我们定能推动越来越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洛报融媒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许彤 李亚楠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