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河洛大地上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2025年6月10日 星期

从龙门二十品看文物保护创新

文物数字化
石窟寺保护修复技术实训课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前模拟的车辙、脚印及骆驼蹄印
洛阳博物馆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

核心提示

伊水河畔,龙门石窟静立千年。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驻足良久,察看那些跨越千年的石刻造像,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殷殷嘱托指引前行方向。近年来,洛阳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从“抢救修复”向“预防性保护+活态传承”跨越,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古今交融的文明守护与传承之路。

科技赋能 千年石刻焕新生

在古阳洞内,文物保护工作者正细致清理着北魏名品《始平公造像记》的刻痕。作为“龙门二十品”之首,它与其余十九件珍品共同记录着古代供养人的祈愿,不仅是研究北魏社会变迁与汉字书法演变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以刻铸史,以书载道”精神的永恒象征。

“题记中清晰可见如皇室由‘拓跋’改姓‘元’等重大变革,是研究北魏政治转型不可替代的一手史料。”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张东辉说。

然而,岁月侵蚀与历史劫难让这些瑰宝留下了伤痕:佛雕被盗凿、身首分离导致“龙门二十品”多有记无像;岩体裂隙、渗水、微生物病害持续威胁着石刻安全。

“早年监测发现,《始平公造像记》所在岩体因裂隙切割处于欠稳定状态,降雨渗水可直接冲蚀碑面。”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与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李心坚介绍。保护团队对岩体加固,添加同材质支撑结构提升其稳定性,同时采取“截、导、排”思路,阻断流水对碑面的冲蚀。

“龙门二十品”的保护实践,正是龙门石窟系统性、科技化保护的缩影。如今,一场以科技为支撑的系统性保护行动已在龙门石窟全面铺开——

通过VR虚拟复位技术,在数字空间中将流散题记“放回”原址岩壁;在崖壁关键点位布设智能传感器网络,实时动态监测岩体位移、裂隙变化及温湿度;借助光谱分析等科技手段,精准识别侵蚀石刻的微生物种类与分布;研发专用生物制剂及纳米材料,实施靶向消杀,有效抑制病害蔓延;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复原曾被整体盗凿贩运至美国的《帝后礼佛图》大型浮雕……

“从一方题记到万龛造像,科技化、数字化赋予了我们‘慧眼’和‘巧手’。”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表示,技术创新正推动保护模式从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为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注入持久生命力。

系统保护 古都智慧守文脉

龙门石窟的保护创新,是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系统性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

在洛河沿岸约50公里范围内,偃师商城、二里头、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密集分布,形成举世罕见的“五都荟洛”奇观。中心城区核心区的文物保护区面积达116平方公里,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始终考验着古都的智慧。

早在“一五”时期,面对国家重点项目落户,洛阳便开创性地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将工业区布局于老城以西涧河西岸,为地下遗址留出宝贵空间。

进入21世纪,洛阳深化探索“一址一策”保护策略。在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中,“宜留则留、宜搬则搬、就近就便”成为民生考量的重要原则。以洛南里坊区保护项目为例,在对核心保护区居民实施搬迁安置的同时,为留居居民改善基础设施,并引入研学教育、考古体验等产业,探索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共赢路径。

如今,站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北望,唐代天街遗址之上,一条宽阔绿带延伸开去。绿带两侧,洛南里坊区、文博体育公园、洛阳博物馆、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亲近历史文化的公共空间。

科技,已成为文物保护的“智慧大脑”。在白马寺古建群内,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智能监控及升级的防雷设施组成全天候防护网,所有电气线路均改造为安全弱电设备。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集成各类先进传感器的监测系统,为预防自然灾害提供预警。

编制《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规划“多规合一”;建立五级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实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监管全覆盖;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将大遗址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追责问责机制,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成为文物保护工作常态……系统性保护机制的建立,使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千年文明焕发时代光彩。

古今辉映 文明传承开新篇

6月5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启动试运行,游客们沿着88米长的拱桥步道走进气势雄伟的宫殿形展厅,恍若穿越时空。

“真有‘上朝’的感觉!”“这就是微缩的汉魏都城!”游客们一句句感叹,点出了这种氛围的魅力。漫步在这样的古今交融场景里,公众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创新表达是关键。

文创店内,文物原型冰箱贴、牡丹瓷器、“考古盲盒”吸引着年轻人;博物馆内,孩子们在研学活动中辨认瓦当纹饰、模拟考古挖掘;汉服店里,顾客挑选服饰,店员讲解不同朝代服饰特点与纹饰演变,将千年风华带入日常生活;“烛光音乐会”“宫廷下午茶”“全城剧本杀”走进遗址公园,这些年轻化、场景化的表达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以可感知、可参与的形式“活”在了当下。

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注入新动力。“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通过跨地域联播,让千年石窟艺术在云端焕发新生;依托《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洛阳正全面推进国保省保单位数字化采集,构建河洛文化基因库,推动文物在数字空间永续传承。

当前,洛阳正着力打造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洛南里坊区和老城古城片区为核心,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片区为支撑的“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不断深化文旅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新业态,持续丰富消费场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有效传承。

伊水之滨,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带着永恒微笑,凝视千年变迁。从1500年前工匠的铁凿,到今日修复师使用的精密科技,守护文化瑰宝的技艺与精神在创新中一脉相承。洛阳,正以创意为笔,科技为墨,践行“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的使命,在古今辉映中续写着文明传承的璀璨新篇。

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文 记者 张光辉/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