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洛阳·县区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2025年6月10日 星期

党旗红映青铜兴
伊川县烟涧村创新“党建+产业链”模式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花木长青,乡村如画。走在伊川县葛寨镇烟涧村的青铜大道上,聆听唤醒千年文明的叮当铸造声,感受青铜的厚重与匠人的灵动交织……一面鲜红的党旗,正引领着这个“中国仿古青铜器第一村”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党旗红引领产业兴

“青铜器是有魂的,乡村振兴更要有魂。”这是伊川县葛寨镇烟涧村党支部书记方明伟常挂在嘴边的话。

方明伟是一名从青铜作坊走出的共产党员。师从工艺大师黄烨儒的经历,赋予他“失蜡法”的精湛技艺。他回乡创业成功后不忘乡邻,手把手传授青铜铸造工艺,安排村民就业,用20年光阴完成了从匠人到乡村领路人的华丽转变。胸前的党徽,铸就了他“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赤子之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方明伟的带领下,烟涧村创新“党建+产业链”模式,将青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制订了烟涧村五年发展规划。村“两委”班子积极推动产学研旅深度融合,通过成立伊川县青铜工艺协会、联动文创公司、发展线上直播销售等方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仿古青铜器生产,年产值达1.6亿元,盈利超3000万元,该村成为国内最大的青铜器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工匠心传承文化魂

2011年,烟涧村的“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伊川县青铜工艺协会正式挂牌,标志着该村乃至伊川县的青铜器制作和技艺传承由“假”成“真”,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一件青铜器,承载着一段历史。仿古青铜既是产业发展,更是文化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地,烟涧村推动建设了青铜文化学院,10年内招生规模超2万人,培养出11位省级工艺师。他们潜心钻研,独具匠心,“曾侯乙编钟”等复刻品被博物馆珍藏;他们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青铜盲盒”等爆款产品供不应求。青铜文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传承扎根,又以直播带货等方式走向全国。

如今,烟涧村又积极引导企业开设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青铜文化的魅力。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伊川县持续将烟涧村青铜产业纳入全县重点工程,近年来县政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5亿元,成功申报专项债1.65亿元,打造了占地175亩的青铜文化创意产业园。葛寨镇按照“规划先行、先拆后建、边建边管、建管并重”工作步骤,成立项目工作专班,班子成员践行“一线工作法”,赴山西、许昌考察学习,引入禹州神垕古镇运营经验;积极协调解决26家企业180户作坊的管网改造难题;邀请清华美院团队设计沉浸式艺术街区。

县委的全局谋划和镇党委的靠前指挥,给了烟涧村党支部破浪前行的底气,村“两委”组建“党员先锋队”,创办“铜创空间”孵化器,培育11位省级工艺师;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带动300余人就业;联合洛阳师范学院开发AR青铜器鉴赏课程。

如今,随着青铜文化学院、产业园区、滨河公园等项目落地,县级“六大目标”正在烟涧村渐次开花,一个集生产、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小镇初具规模,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党建引领下,烟涧村的故事,正如同那跨越千年的青铜编钟之声,悠扬深沉,响彻四方。

(郝盼弟 张千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