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洛阳·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2025年7月5日 星期

蜂农田间学校:“酿”出致富新“蜜方”

河南科技大学董钧锋教授(右)对张玉峰进行技术指导

7月的宜阳花果山,景色秀丽,郁郁葱葱。悬崖峭壁间,数十个蜂箱错落布设,形成独特的养殖景观。

“养蜂业是一项‘甜蜜’的事业,相较于其他产业,投入少、劳动强度低,为耕地匮乏的山区留守农民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创收渠道。”近日,记者在这里走访,宜阳县蜂业协会负责人张玉峰说。

近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评选公布第二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名单,宜阳县蜂业协会农民田间学校名列其中。一年多来,该校通过专业化的蜂业技术培训,成为蜂农增收的“智慧引擎”。

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蜂农田间学校成立前,全县700余户蜂农长期处于分散经营状态,技术交流不畅,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为切实满足蜂农技术提升需求,去年5月,宜阳县蜂业协会农民田间学校在张玉峰经营的张坞镇白雁河蜂业基地正式成立。该基地设有500个标准化蜂箱,并配套建设多媒体教室,是田间教学的重要场所。

蜂农田间学校挂牌一年多来,先后和中国农科院蜜蜂所、河南科技学院蜜蜂所、河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的专家开展合作,举办了多场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74岁的王纪报从事养蜂业已逾半个世纪。他勤于钻研,有许多解决实际难题的独到窍门,因此常在蜂农田间学校为蜂农授课。

“前段时间天气酷热,每天都有蜜蜂大量死亡,我很着急。后来我尝试把生姜、白醋和盐加水熬煮,再喷洒到蜂箱里,蜜蜂很快缓过来了。”王纪报说,不少遇到同样难题的蜂农都来找他“取经”。

66岁的郭治宣曾是一名教师,退休后投身养蜂事业。“在蜂农田间学校,我系统学习了养蜂技术,比如养强群壮群、多箱体养殖、无污染治螨等,蜂蜜产量大大提高了。”郭治宣说。

多箱体养殖技术是宜阳县蜂业协会农民田间学校大力推广的新技术。与传统单箱养殖不同,多箱体通过分层设计显著提升了蜂箱的空间利用率,不仅提高了蜂蜜产量,还允许蜜蜂在独立的储蜜箱内充分酿蜜、自然封盖,从而产出珍贵的成熟蜜。

“这项技术推广之后,全县成熟蜜的产量提升了30%,直接带动了蜂农增收。目前全县蜂蜜年产量已突破70万斤,年产值跃上了6000万元新台阶。”宜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洛报融媒记者 周欣然 通讯员 穆造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