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集团洛铜公司大力发展高精尖产品生产。
一拖“东方红”引来八方客。
中信重机公司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10米数控立式车床。
大唐洛阳热电厂发电能力跃上新台阶。
4000多年前,偃师二里头炼铜的熊熊炉火,点燃了华夏民族最早的工业文明。4000多年后,一个重工业优势突出、工业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城市,巍巍屹立在洛水之滨。
“共和国长子”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只有一个小电厂,一座小煤矿,几家小铁工厂和砖瓦窑场,年工业总产值仅1227万元。
1953年,新中国开始制定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一代伟人毛泽东站在地图前“指点江山”:洛阳是九朝古都,多少皇帝老子看中的地方,还能放不下几个工厂?
很快,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在河洛大地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建设会战——“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有7项在洛阳奠基开工,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在洛阳安家落户。
也就是从那时起,洛阳相继建成了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河南柴油机厂等一批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企业。之后,又陆续兴建了洛阳玻璃厂、洛阳棉纺织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单晶硅厂、洛阳石化总厂等12个大型骨干企业和一批地方配套企业。
这些重点项目奠定了洛阳的工业基础和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逐步使洛阳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沐浴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进入新世纪的洛阳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轻纺、食品等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构建了涉及39个工业门类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成为洛阳工业的一大特色。
如今,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农机制造行业的排头兵;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企业;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生产“超厚”、“超薄”浮法玻璃的企业;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洛阳石化总厂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炼油、化工基地及化纤、薄膜生产基地;洛阳中硅高科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硅材料生产基地。
洛阳制造 誉满神州
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是从洛阳驶向了全国;世界三大浮法技术之一——“洛阳浮法玻璃工艺”诞生在洛玻。
翻开《国家产品目录》,按照在册标准产品统计,“洛阳制造”多达214种,占河南省产品种类的近一半,其中,处于100%垄断地位的产品就有16种。
这里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东方红”拖拉机,“LYC”轴承,“牡丹”铜材,“LK”矿山机械。更多的,则是从诞生之日起就经历了市场经济严酷考验、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新名牌——“大阳”摩托车,“万基”、“龙泉”铝业,“花都”、“花城”系列钢制办公家具……
“十五”期间,洛阳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市场需求,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先后开发出了国内外径最大的转盘轴承、国内最先进的全数字智能化2050MM六辊宽幅铝带冷轧机、国内最大功率的东方红拖拉机、国内最大的提升机和液压防爆绞车以及“世界窑王”氧化球团烧结窑用大齿圈。
与此同时,一大批“洛阳制造”在国家重大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
神舟系列飞船上的姿态控制、化学动力、测试系统,航天员紧急逃逸塔壳体,精密轴承,插接件等;三峡工程中的人工治沙全套设备,闸门定轮重载轴承;西气东输工程中的全液压吊管机,橡胶履带自行电站;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大型泥水盾构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用机械主体结构等。
目前,洛阳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生产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中信重机公司生产的大型干法水泥主机设备、中色科技公司生产的有色金属压延设备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 再铸辉煌
不久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让人们再次对洛阳刮目相看——一举囊括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洛阳的获奖总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尤其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洛玻集团
“超薄浮法玻璃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在工业领域摘得的最高奖项。
近年来,在向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迈进过程中,洛阳市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在取得累累科研硕果的同时,也使科技创新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新名片。
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是洛阳的一个“王牌”,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600余家,其中原部属和省属科研机构14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0余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8万人。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洛阳市每年都有新项目和新产品推出,构成了完整的科技、产业配套体系。
在第六届珠海航展上,由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设计研制的“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和“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刚一亮相,便立即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目光,成为“洛阳制造”的一个新亮点。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一条重要新闻——《节能降耗:一项技术带旺两家企业》。这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就是中信重机公司研发的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这项“洛阳创造”将推动中国水泥工业实现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
植根科技沃土,诞生的一批又一批科技新成果令河洛大地熠熠生辉:中铝集团洛阳铜业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新型变形镁合金板材成功应用到美国波音飞机上,使洛阳市继续保持有色金属材料研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五研究所不但让钛合金精铸技术赶超了国际先进水平,还一举跻身高尔夫球头世界三大供应商行列;在攻破“12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关键技术基础上,洛阳市还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建成投产了国内最大的300吨多晶硅生产线,吸引来了全球第六大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商,催生出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
仅以去年为例,洛阳便顺利完成了承担的8项国家“863”项目中的4项,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381件,授权量678件,分别较上年增长25.2%、33%,均位居全省第二位。
目前,洛阳拥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31家。348家高新技术企业、744种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省级认定。与此同时,洛阳市还先后与清华大学等4所著名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40家大企业与48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和院所进行了合作,共实施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116项。
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积极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在摩托车、电解铝、轴承、多晶硅等优势领域新建3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高校的优势学科新建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北方企业集团等6家企业一举跻身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
2006年,洛阳市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年GDP达到1331.7亿元,进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45位,位列中部地区第4名。其中,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远远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
眼下,洛阳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两年内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新目标,科技创新正在让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大产业 规模初具
迈入“十一五”开局之年,洛阳工业的发展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一大批结构调整项目竣工投产,使工业经济亮点纷呈:
连续36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以上,刷新了历次高增长周期纪录;连续20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连续12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市……
目前,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60家,其中,洛阳石化达到260亿元,新安电力、伊川电力和一拖集团均实现了超百亿目标。先进制造业、电力能源、铝及铝深加工、石化及化纤后加工、硅材料、钼钨钛等六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 本报记者 赵志伟 /文 潘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