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民种粮到底有没有积极性?”这是今年记者“三夏”走乡村中始终萦绕在脑子里的一个“问号”。
13日下午,记者到偃师市岳滩镇采访,在偃师市第二面粉厂设在岳滩镇的便民储粮点门口,遇到了种粮大户郭全保。老郭的一番介绍,拉直了记者脑子里的“问号”。
今年46岁的郭全保是偃师市寇店镇农民。早些年他并不种粮,而是在村里开办了一家锻造厂,专生产毛坯件。企业刚开始红红火火,但没几年就因别人欠债而举步维艰。
“我1991年建厂,1999年关门。如今,我还有十几万元外债没有讨回来。”老郭说。
2006年,老郭在偃师市岳滩镇承包了300多亩地种粮食。地是一家造林公司的,人家种树苗,老郭见缝插针,在树苗中间套种农作物,秋种小麦夏种大豆。平时,老郭帮助造林公司植树、浇水,300多亩地,人家只是象征性地向他要些承包费。
问起种粮到底挣不挣钱,老郭扳着指头算了笔账:“300多亩麦子卖后可收入十四五万元,扣除种子、浇水、化肥、人工等费用,净挣六七万元。300亩大豆扣除各种费用,可以净挣三四万元。仅种粮一项,我每年可以挣到差不多10万元钱。”
此外,老郭还买了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两台东方红80型拖拉机。除了犁耙自己的田地、收获自己的麦子外,老郭还四处揽活。他的收割机每年都到河北石家庄跨区割麦,两台收割机每年纯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两台拖拉机为其他农户犁耙土地,每年收入约2万元。
“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种地不交公粮不说,国家还有补贴,种地咋会不划算?”老郭说,“我现在只嫌地少,如果承包田能达到1000亩左右,就更理想了,可惜地太难找。”
“种地和办厂哪个利润更高?”我们问。
“当然是办厂利润高,可风险也大。种地利润低些,但稳当多了,而且操心少,一年就忙两个月,办厂可是一年从年初忙到年尾呀。”老郭说。
今年,老郭300多亩小麦可收获麦子20多万公斤,他准备将这些麦子全部存进面粉厂。“遇到合适的价格再卖掉。”说完,老郭匆匆走进储粮点,去借麻袋回去装麦子。
本报记者 张亚武 周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