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饭店等了一个多小时,刘德学总算回来了。他提着肉、活鸭和一大捆芹菜从面包车里下来,满头大汗。见到记者,他抱歉地说长途客车晚点了,在车站等了好半天,才接到从信阳老家发来的货。
今年39岁的刘德学,已经是拥有两家饭店的老板了。他说话、办事风风火火,身上始终有一股军人的英武之气。有谁能想到,十年前,刘德学一直靠一身武艺为生,曾是有名的散打冠军呢!
坎坷的经历往往能磨砺出一个人顽强的社会生存能力。1984年,刘德学16岁时,因家庭困难,高中未读完就回家务农了。为改变贫困命运,他和农村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当时,他背着铺盖来到洛阳找活儿。后找到市工人文化宫,负责人了解到他会武术,才把他留下当保安。
有了落脚的地方且每个月能领到二三十元工资,刘德学工作十分卖力,除了干保安,他还主动承担了文化宫里养花的工作,业余时间还帮助食堂师傅做面包。
这期间,刘德学对练武一直没有放弃。他在宿舍里吊起沙袋,每天下班回来,再累也要挥拳练上个把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洛阳市体委举办了“牡丹杯”拳击赛,刘德学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报了名。没想到竟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冠军!这个冠军也改变了刘德学的命运。当年,他被驻洛某部特招入伍,由一个打工仔成为一名侦察兵。
穿上军装的刘德学,对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武术更加热爱,在部队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兼任武术散打教员。部队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系统的训练,使刘德学的技艺突飞猛进。1989年,他代表所在部队参加全军武术散打比赛,夺得了56公斤级散打金牌,这是该部队多年来最好成绩。随后,刘德学又多次参加军内外比赛,4次夺冠。
不幸的是,一次训练中,刘德学肢体严重拉伤。1991年,他因伤退伍,被安排到涧西一家大厂当车工。半年后,又被借调到市公安部门任武术教员,一干就是7年。但随着年龄增长和体能下降,他感到靠武为生不是长久之计。1998年,他辞职下海,在孟津、温县开了两家服装店。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尽管每天早出晚归,却收入微薄。
这时,洛阳一家酒店要转让,刘德学得知后产生了一个想法:近几年信阳菜流行,自己又是信阳人,何不开一家信阳菜馆呢?
2003年秋,刘德学把两家服装店处理掉,又向人借了10万元钱,把这家酒店转包过来,开始经营餐饮业。
刘德学说,开酒店比卖服装更辛苦。为了买到新鲜菜,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开着面包车去几家农贸市场采购。冬天天气冷,面包车经常打不着火,担心去晚了有些新鲜菜抢不到手,他就冒着严寒跑步到五六公里外的市场,买几十公斤的菜用编织袋背着往回赶。
初开酒店没有管理经验,刘德学就到市内一些有名的酒店消费,边消费边留心人家台面的装饰、餐具的摆放、菜谱的设计、服务员的管理等,回来后便照着去做。
为了节省开支,他请家里人来帮忙,自己买菜、择菜、切菜、做菜、端菜,每天忙到半夜,常常累得回到家倒头就睡。
苦尽甘来。几年打拼换来的是红红火火的生意,特别是双休日,他的这两家饭店不提前订桌,去了经常找不到座位。
从一个只身来洛的打工仔,到今天两家饭店的老板,刘德学的成功,是不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本报记者 石文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