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建设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指出,我国将实施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示范工程,建立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减灾救灾演练,加强社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社区灾害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并在台风、风暴潮、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和沙尘暴等灾害高风险区和大中城市,建设社区避难场所示范工程。
今后我国将不断完善城乡社区的减灾基础设施,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工作,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困难群体的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我国将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规划》指出,要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规划》明确,我国将加强中央和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减灾救灾装备建设,民政减灾救灾工作队伍和军队、武警、公安消防部队等骨干救援队伍及专业救援队伍建设。
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制订减灾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全面提高减灾志愿者的减灾知识和技能,促进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近15年来我国因自然灾害造成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指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据介绍,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震、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经常发生。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灾害发生24小时内要保证灾民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规划》明确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减灾工作要达到以下目标: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保证灾民得到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卫生救援、临时住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救助。
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已基本建立。以国家设立的1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龙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51个地市和1079个县市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
我国将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这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
《规划》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逐步完善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网络系统。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和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提高遥感数据获取和应用能力,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等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