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栾快速通道作为通往我市南部地区的一条重要公路,担负着发展我市南部地区经济的重任。然而,据司机反映,快速通道已“快速”不起来了,多处路段摆放着“道路封闭,前方施工”的提示牌,个别路段只能单幅行驶。是什么原因让这条2003年年初投入使用的公路“伤痕累累”?
“公路杀手”之害
在洛栾快速通道陆浑水库段的一处施工现场,路面被挖出一个大坑,工人介绍说,正是被称为“公路杀手”的超限超载车,严重损坏了公路。
说起超限超载车对洛栾快速通道的破坏,市公路局副局长苏志伟很无奈。他说,今年年初到现在,投入到洛栾快速通道的维修费已达2000多万元,但相比于每公里100多万元的维修成本,只是杯水车薪。
8日,新成立的栾川前村超限超载检测站启用,截至12日8时的统计显示,该处共检查271辆运输车,其中85辆超限超载。超载最严重的一辆车,车货总重达到115吨,而国家规定的公路行驶车货总重最高标准为55吨。
市交通局副局长扈玉华介绍,如果一辆车超载后的实际重量超过标准重量一倍的话,车辆行驶沥青路面一次,相当于标准重量车辆行驶256次,一条设计使用年限10年至15年的二级公路,如果长期超限超载运输,一般使用年限只有3年至5年。
苏志伟算了一笔账,我市现有国道、省道1800多公里,正常情况下每10年大修一次,平均维修成本是每公里100多万元,总计近20亿元,平均每年需要的维修费用为2亿元左右,而公路因超限超载运输导致寿命缩短到3年至5年的话,平均每年的维修费用则增至4亿至6亿多元。
超限超载运输不仅损坏公路。统计显示,70%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由超限超载引发的,50%的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与超限超载有直接关系。另一个影响就是扰乱运输市场,形成“压价——超限超载——运力过剩——再超限超载”的恶性循环。
“治超”难在何处
我市1997年被列为“治超”试点城市,1999年正式启动“治超”,车辆的超限超载率下降到5%左右。1999年至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累计查处超限超载车60余万辆,卸载货物12万吨,“治超”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然而,在10年的“治超”过程中,一些问题却让“治超”者们感到头疼。一些地方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有人就认为,既然企业作出了贡献,一定程度上的超限超载并无不妥,在实际中给“治超”部门的工作造成不便。一位“治超”负责人举例说,原设于我市某县的超限超载检测站在一次调整中被调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当地领导认为对当地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
定点“治超”面对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遭遇无奈。苏志伟介绍,目前的“治超”办法是路政部门在干线公路上定点设置检测站,而随着道路交通网络越来越完善,一些超限超载车辆就通过县、乡公路绕过检测站行驶。
此外,作为“治超”主要力量的路政部门执法环境并不乐观。市公路路政管理支队提供的资料显示,路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被殴打、超限超载车闯站的事时有发生。
如何破解“治超”难题
日前,我市有关“治超”成员单位召开座谈会,对破解当前的“治超”难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曾长期从事“治超”工作的市交通局计划场站科科长许光宇介绍,在我市一些农村地区,当地村民意识到超限超载运输对道路的破坏后,成立了护路组织,阻止超限超载运输车辆行驶。提高群众护路意识,鼓励群众参与“治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超限超载车辆绕站行驶的问题。
与会人士还建议,建立车主、运输企业黑名单制度,将长期超限超载运输的车主、运输企业列入黑名单,曝光违规车主、运输企业,对久治不改的则取消其运输、营运资格,从而打击违规运输个人和企业,保护合法运输者的利益。
与会人士指出,“治超”不只是上路施政和整治司机,还应加大对汽车改装企业的治理,取缔非法改装行为,在货运集散地把住超限超载车辆上路运输等,从源头上堵住超限超载运输。尽管我市自2005年以来,先后开展“治超”集中整治行动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在“治超”工作从集中治理向长期治理转变的新要求下,需要多部门联动,由“集中打击”向“持续打击”转变,才是“治超”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