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崔静 孙闻)记者22日从民政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500万城乡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包括2236.2万城镇居民和2311万农村贫困人口。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介绍我国城乡困难群体救助情况时表示,我国的城市低保制度是在1997年建立的,而农村低保今年才开始建立,农村低保在不同省份起步也不一样。“但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的共同之处,就是要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能够达到最低生活水平。”
对于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设定的标准不同,李学举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和农村对基本生活的资金支出不同,“城市和农村相比,支出的资金量可能要大一些,农村相对要小一些,所以现在体现在各地的低保标准上是农村低于城市,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合理的现象。”他说。
此外,由于农村和城市家庭维系生活的经济来源不同,也导致两个群体的低保标准不同。“在城市里主要是靠就业来维系生活,而在农村,还有一些土地或其他副业的生产来维系生活。”李学举说。
他表示,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中央给予补助,实行属地管理原则。我国对农村的低保投入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央对农村低保的支持力度将会逐年加大。
民政部正在研究给予因灾死亡人员家属抚慰金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孙闻 崔静)目前民政部正在研究向因自然灾害死亡者家属发放抚慰金。
李学举说,目前,民政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研究论证,“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员的家属能够得到政府给予的抚慰金”。
在谈到山东华源煤矿“8·17”溃水事故时,李学举说,经过专家组的分析认为,这次溃水事故属于自然灾害事故,“但是我认为,这次山东煤矿溃水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其他的自然灾害还不一样,因为它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生的。我相信政府和企业一定会给予这些人员的家属各类抚助金”。
去年我国救助近130万流浪乞讨人员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孙闻 崔静)去年我国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近130万人,民政部不赞成以乞讨为职业。
李立国介绍,去年我国1000多个救助管理站在站内救助了70多万人,在街头救助了50多万人,其中有10.5万未成年人。
李立国说,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政府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管理制度,体现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心和人性化的管理救助。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贫困的原因,也有个别生活方式选择的原因,还有胁迫他人进行流浪乞讨而达到牟利目的的原因。
李立国说,目前我国正在城乡普遍建立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辅以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专项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构成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流出地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流出问题;对极少数选择流浪乞讨为其生活方式的人,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通过劳动就业来解决个人的生计问题;对裹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进行流浪乞讨而牟利的,属于犯罪行为,要依据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惩处。
李立国表示,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各级政府都实行了医疗救助,民政部还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作出过制度性安排,目前这些制度仍在施行。
社会救助法与慈善法已列入人大立法进程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崔静 孙闻)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22日透露,社会救助法与慈善法目前已列入人大立法计划,民政部正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推动这两部法律的立法进程。
窦玉沛说,社会救助法在八届全国人大和十届全国人大都先后列入了5年的立法规划,国务院也将其列入了立法计划。民政部对出台这部法律的调查研究目前已基本成熟,在起草这部法律时,把现有的城乡低保制度、灾民救助制度、农村五保制度,包括医疗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及教育、司法、住房等方面的专项救助,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力求构建一部城乡统一、标准有别、适应国情的社会救助法。
对于慈善法的立法情况,窦玉沛说,民政部近年来除在国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外,还在国际上请了很多专家参与论证。在起草这部法律时,主要按照全面推进和必要规制的原则,对慈善的组织、慈善的捐赠、慈善的信托、志愿者服务、奖励与鼓励政策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范。
他表示,目前这两部法律经民政部审议通过后,还要报请国务院审议,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