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格言,我可以猜想,涉及到如何做人,人们并不愿意虚心接受他人开导。不过我又听说,在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励志类书籍常能名列前茅。这似乎暗示:读者对来自他人的忠告,存在着严重饥渴,只要那人不是令人讨嫌地在耳边嚼舌,而是峨冠博带地端坐在书本里,那么,聆听他的开导,就不失为一桩美事。励志书大致有两种,格言类和故事类。虽然故事类励志书通常更畅销一些,但格言类励志书也只是稍逊一筹罢了。
相对而言,格言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精粹,喜欢玩味格言,对谁都不是件可以指责的事。可以指责的是,在格言面前放弃思考,听任格言对自己的大脑施加蛊惑。
此话怎讲?以我之见,自然生成的格言(区别于人为炮制的格言)形成之时,有它的环境,它是一条鲜活的鱼,生存在特定水域里。以文本为例,格言无不栖息在一定的上下文关系和时代背景里,一旦脱离具体语境把它单独拿出来欣赏,就得留神,说不定你面对的是一个观念活物,是一个丧失了生命力的美丽标本。比如国人特别喜欢引用的黑格尔格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据我所知基本上都运用不当,这类引用除了拿它来摆谱蒙人,别无用处。何况黑格尔当初说的还是反话,目的是为了讥讽普鲁士当局。
格言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但稍一不慎,格言还可能忽悠我们的头脑。由于格言系从原初语境中剥离,都存在一定的“脱水”现象,这导致格言的所谓深刻具有片面性。极端地说,在当代科学条件下,甚至“万物生长靠太阳”这一貌似颠扑不破的格言,也变得不再可靠了。在生活中我还发现,盲信某些格言,不仅不能升华自己,甚至可能暴露出自己内心的卑微和渺小,举例来说,凡是喜好引用“好男不和女斗”的人,多半是个衰男,理由很简单,他缺乏属于自身的优秀品质,只能冀望于混迹在一个庞大性别团体里,窃取一点自尊。
在汉语里,还存在一种结构魔术,似乎只要把文字按照某种因果式或对偶式原理摞起来,再借助和谐的音韵、铿锵的节奏,就会让人因为听觉的受用,不自觉地放弃思考,并诚心接受。如小说《三国演义》里开篇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一个范例。其实,它只是形式上貌似有理而已,是否当真有理,我们还得借鉴老子的观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虽然,老子这两句高见,同样有采用语言魔术的嫌疑。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里,天下被理解成只是“秦失其鹿”与“逐鹿中原”的过程,其中没有文明的演进、科学的进化和政治的昌明,历史只是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这类字面上气魄宏大的历史观,实质上散发着一股愚昧气息,不可不察。
简而言之,喜欢在小本本上记录格言,不失为一种好习惯,一旦不假思索地把格言奉为金玉良言,就可能变成坏事。
(周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