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舍温,伊川县吕店乡袁庄村农民,今年42岁。他说:“俺们农村人老相,过40算是实打实的中年人了。”
舍温一家4口,孩子上学。他说,政府组织农民外出打工,他也想去,可是拖家带口,年龄也没优势,一直没出去。
看着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舍温心里痒痒的。他说:“咱也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一辈子守着几亩地过日子。”想了很长时间,舍温决定就近打工,找个“第二职业”,一来可以挣些外快,二来也不误农活。
他说:“城里人工作恁忙,还能搞第二职业。俺们乡下人一年算下来,最忙的收麦、收秋满打满算不过一个多月,其他时间闲着浪费,得找点事儿干。”
舍温开始从事的“第二职业”是到附近企业打零工。
他脑子活,在车间里干了没几天体力活,老板就让他跑销售,除了固定月工资500元外,每月按销售额提成,路费全额报销。舍温在周边几个县跑了一段时间,销售业绩还不错。老板开始给他发出差补助,把武汉、合肥等大城市的销售业务也交给他跑。舍温说:“一个月下来,净赚1000多块钱不成问题。”
这样跑了几年销售,舍温想:总不能老是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得自己干点事。
舍温常到县城跑业务,看到很多偏远山村农民来县医院看病,还得转车,很不方便。农村搞合作医疗后,农民到县城来看病的更多了。农民现在不像以前,手里有钱了,遇到看病这样的大事,舍得包车。
瞅准市场,舍温用几年来攒的钱买了辆出租车。他跑出租,拉病号,还帮病人家属搬搬扛扛,病人家属很感动。几个月下来,医院很多科室都知道有个叫“李舍温”的出租车司机,遇到病号要车,都给他打电话,他忙得不亦乐乎。
星期六、星期天和农忙时生意比较淡,他就开车去田间施肥、除草,自己3亩多地的农活一点都没耽搁。他说:“国家免除农业税,种粮还补贴,咱种的足够自己吃,不用买粮、买菜,外快净落。”
舍温在外忙,妻子在家喂猪、鸡、羊,有空就给鞋厂做鞋垫,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舍温说,像俺这样“放羊拾柴火”干第二职业的,乡下多的是,俺村少说也有五六十个。
本报记者 王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