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龙区古城乡毕沟村坡地多,水很金贵,常常没水浇地。村南有21座双孢菇大棚,用水少、能赚钱,村民称之为“聚宝棚”。
近日一个正午,记者来到“聚宝棚”。一位50多岁的农妇抬头擦擦额上的汗珠,不顾几个年轻媳妇“回家”的催促,低头把剩下的一点料翻完。她说:“人家给咱的钱不少,咱就得好好给人家干。”
她叫李金环,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就剩她和老伴。老两口承包了10多亩地,种了芝麻、花生、红薯。老伴一大早就出去卖红薯了,她则在家门口打起了工。
今年春天,乡里给当地老百姓引进了一种“不用水”的致富作物——双孢菇。
村里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后发现,双孢菇加工出口,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村委主任解宝现贷款200万元,在村南建起双孢菇大棚。
大棚初始原料7月开始发酵,8月底装棚。每堆料七八米长、两三米宽、1米多高,每个棚要装8堆料,其后的一个月要不停地翻料。每天把一个棚的料翻一遍需要十来个人。
一个多月来,200多名村民在这里打工,每天大伙儿把料翻一遍,妇女们日工资35元,男人们日工资50元。
毕松奇今年48岁,是壮劳力,他的儿女们外出打工,夫妻俩也包了十几亩地。以前农闲时,他就会到建筑工地打工。“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了。”他说。
按照技术员的计划,10月20日左右就能出菇了,一直出到明年5月。这些大棚的栽种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而每平方米可出产达到出口标准的双孢菇15公斤。
“到时恐怕要24小时倒班摘菇了。”解宝现说。从翻料开始,装料上架、栽培管理、采菇、包装,甚至以后要发展的半加工、运输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有工可打。
乡干部孙建科说,现在看到的毕沟村食用菌园区只是一期工程50亩,村里明年打算再发展100亩到200亩食用菌。到时候,毕沟村的劳动力不够用,还得请周边村民来打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