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裤、短袖T恤……7时半,张育骑着自行车准时来到重庆路重辉农贸市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张育原本是中信重机公司幼儿园教师,2000年,由于单位效益不好,32岁的她下岗回家。同时,在中信重机公司工作的丈夫也下了岗。当时,他们的孩子只有7岁。
“虽然下岗前的收入也不高,但我们夫妻两个的工资加在一起基本够花。两人一起下岗,孩子又刚刚上学,家庭的经济压力一下子大了起来。”张育回忆说。
因为孩子还小,下岗后一段时间,张育就在家照顾孩子。为了维持生活,丈夫到网吧打过工,帮别人卖过东西。由于父母都有退休金,姐妹的工作也都不错,张育一家成了“救济户”。
“孩子从小就知道爸妈没工作,挣钱少,出门从来不向我们乱要东西。”张育有些内疚地说,“倒是我爸爸经常带孩子到超市去,给孩子买很多好吃的。”姐妹们回娘家给父母带礼品,也常有她的一份。
然而,每当孩子开学交学费时,张育便感到手头紧张。张育心里很难受,她心想:总不能一辈子都靠父母、姐妹帮衬吧?
去年11月,张育从报纸上得知市农业局针对零就业家庭开发一批公益岗位的消息,和丈夫商量后立即去报了名。很快,她被通知参加培训。经过1个月的理论培训和1周的操作实习,她被市农业局农(畜)产品检测中心聘用。
今年2月,她被分配到涧西区重庆路重辉农贸市场,成了一名检测员。“单位很照顾我,就近把我分到这个市场,从家骑半个小时车就能到”。提到现在的工作,张育满脸的知足,满心的感激。
每天早晨上班后,张育都要到各蔬菜销售区取样。她待人热情,每次去取样,摊主都很欢迎。
回到检测室,张育麻利地掀开仪器罩开启电源,打开冰箱拿出检测试剂,从仪器柜中取出烧杯、试管、蒸馏水瓶在桌上摆开……一步步有条不紊。从重新工作第一天起,无论双休日、节假日,还是雨雪天气,只要市场营业,她就准时上岗。
“现在,每月400多元工资会准时打到我的工资卡上,单位还给我们缴‘三金’。”张育告诉我们,虽然这份工作钱不是太多,但让她感到很踏实。这个暑假,她还给儿子报了个辅导班。儿子马上就要开学了,这学期的学费也准备好了。
“我每天都很愉快,也很满足,我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干好,让大家吃上放心菜,尽自己所能担起一分社会责任。”张育由衷地说。
本报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