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龙区古城乡农办办公室里找到范朝利时,她正在整理新增沼气用户的资料。穿着大T恤、运动鞋,束着马尾的她,看起来朴实自然。
“姓名、性别、村民组、住址、联系方式、池型……这些信息都要一一对照,绝对不能错。”范朝利干得一丝不苟。她说:“这份工作得来不易,我要珍惜。”
35岁的范朝利曾是原明花公司的职工,4年前随着企业破产而失业;丈夫是古城乡位西村村民,一直靠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挣钱。他们带着9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失业以前,范朝利是家里唯一有正式、稳定工作的人,每月有七八百元收入,加上丈夫平均每月五六百元的收入,一家人基本衣食无忧。2003年,范朝利失业,每月只能拿到120元的生活费,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一下子紧张起来。
范朝利曾到处找工作却屡屡碰壁。失业的几年里,为了赚钱,她在学校食堂打过杂,还从关林批发小孩针织衫拿到南昌路上的夜市卖,除了刮风下雨不能出摊,平日她从下午5时摆到半夜,有时饭都顾不上吃,可收入菲薄。
去年9月,她从报纸上看到市里为零就业家庭提供一批公益岗位,立即兴奋地跑去报名应聘公厕管理员,结果没被录取。很快,第二批公益岗位出炉,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她通过了考核,顺利地成为一名农村沼气技术服务员,和另外9名技术服务员一同被分到了离家较近的古城乡农办。
每天8时前,她便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她的主要责任是接收农户上报的建池申请,详细登记信息,统计数量,分析进度,上报录入,有时还要绘制沼气池分布图,帮忙联系施工队等。
虽然没有双休日、节假日,范朝利却说:“这没什么,大家都很忙碌。我能得到这份工作真的很幸运,只有努力去干,才能对得起这份工资和政府帮我交的‘三金’”。
如今,每月有了420元的稳定收入,范朝利觉得踏实多了。她说,以前因为没钱不让儿子上幼儿园,现在终于给儿子报了名;以前饭桌上长期不见荤腥,现在有时也可以买些肉让孩子解解馋。“真要感谢政府对我的关怀。”
“我们能够为群众顺利用上沼气排忧解难,为政府推广沼气出一点力,也算对社会、对政府的一种报答吧。”范朝利欣慰地说。 本报记者 石蕴璞 特约通讯员 王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