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盛装舞步 华彩乐章 快意徜徉
广告
《河洛风》剧照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9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盛装舞步 华彩乐章 快意徜徉
——大型舞蹈诗《河洛风》巡礼 □ 柳江虹
大型舞蹈诗《河洛风》剧照。

  编者按:大型舞蹈诗《河洛风》曾在市内外连续演出50多场,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又进行第四次复排,将于9月29日至10月8日在洛阳歌剧院演出10场,为河洛文化旅游节增添风采。这台剧目以诗意化的构想,综合舞蹈、音乐、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示了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的厚重文化、自然风光及现代文明。舞蹈诗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为了便于观众更好地品味这台艺术佳作,今天我们特意刊发《河洛风》创作者之一——柳江虹的这篇欣赏文章。

    题 记

  “舞蹈诗”:是舞蹈的诗剧与舞蹈的组诗。

  “河洛风”:熔舞之形神、乐之灵魂、诗之气韵于一炉,以“风雅颂”的手法描摹洛阳。

  导 语

  《老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诗品》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河洛风》曰:洛阳人情动于中,言之、嗟叹之、咏歌之不足的肢体的宣泄。

  背景回放

  2003年初,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提出“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战略构想。

  2003年9月,《河洛风》主创班子成立: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守和任总编导,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任音乐设计,国家一级设计师鞠毅、宋立担任灯光舞美和服装设计;主演刘福洋、李青、刘莎。

  2003年12月,《河洛风》率先在省人民会堂汇报演出,受到省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赞扬该剧是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促进旅游开发的重大举措,给全省文艺精品工程带了个好头。省舞蹈家协会主席陈锦生称该剧是河南舞蹈史上的里程碑,是洛阳改革开放的名片。省市各大新闻媒体给予充分肯定。

  2005年3月,《河洛风》在洛阳公演。连续18场演出,观众达3万人之多,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好评如潮。4月26日,《河洛风》再次赴省会汇报演出,省委书记徐光春等主要领导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2006年4月,《河洛风》第二次复排亮相洛阳舞台,演出15场,成为第24届洛阳牡丹花会文化活动中一个夺目的光环,给中外观众奉上了一场视听盛宴。文化部艺术司和省文化厅领导称《河洛风》“把洛阳最美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了观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俄罗斯陶里亚蒂市政府代表团的客人被《河洛风》的气韵和美丽深深地吸引,“艳惊四座”。第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的代表连声叫好,盛赞《河洛风》。

  一部“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首演剧目,风靡绿城郑州,惊艳花城洛阳。

  一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舞台“风雅颂”,闪耀十三朝帝都的厚重华美,摇曳牡丹城的鲜活靓丽,管窥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如果您看过《河洛风》,是否还记得那一场场心动、一幕幕精彩?

  如果您没有看过《河洛风》,那么,她正带着洛阳古老的呼唤、山水的情怀,带着帝都昔日胜景、花城今朝神采,向您款款走来——

  序:洛神

  当剧场的灯光骤暗,悠远的钟声响起。那钟声在叩击古朴凝重的幕墙,幕墙上硕大的青铜鼎浮雕格外醒目。幕墙升起,清越委婉的音乐从天际传来,水天一色,繁星点点,悠悠洛水神秘而蒙眬。被誉为华夏文明曙光的“河图”、“洛书”,在天幕上诗意地显现。传说中伏羲的女儿宓妃、美丽的洛神,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亮出动人的风姿。

  如歌如诉的丝竹,伴着喧哗的水波,漫过舞台,揭开了远古的一角帷幔。升降舞台将“女子水舞”托出,粼粼波光弥漫河洛。人们仿佛看到河洲上的关关雎鸠和参差的水草;看到窈窕淑女采荇于河滨,健壮男子渔猎于水畔。仿佛听到风吹蒹葭,芦荻萧萧;听到在水一方的伊人的歌唱。水波涌动,宓妃(洛神)香袂飘举,凌波而来,翩若惊鸿。似埙似箫的音乐声中,隐约有苍凉凄美、执著幽怨的歌声。

  眼前的宓妃(洛神)长袖起舞,长歌当哭,倾诉她的情爱、她的忧虑,表现她的追求和坚忍。涛声骤起,云水四合,洪荒泛滥。宓妃四顾茫然,俄而毅然决然,转身迎向波峰浪谷,高高跃起,纵身洪涛。舍身止水的宓妃,化为洛水之神……滚滚逝波,为后世的千古绝唱——曹植的《洛神赋》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第一章 龙门之光

  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中国皇家佛教石刻的典范,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的博大精深和龙门山水的秀丽风光,不啻为洛阳乃至中原地区醒目而恒久的文化标志。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唐代武则天时期达到鼎盛,延续到北宋时期,前后营造达400多年。现存佛龛2300余个、佛塔近80座、碑刻题记2800余块、造像11万尊。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和不懈追求的丰碑。

  序幕的水患,预示着华夏民族的磨难和艰辛。洪水的喧哗甫息,踉跄的身影才去,一缕祭香,从寂寥的伊阙袅袅升起。

  祭香的烟雾迷离,尘世的路途昏暗。古代平民装束的男女演员,忽而匍匐于地,摸索前行;忽而挣扎向上,叩问于天。古代的河洛儿女,用虔诚和执著苦苦寻觅:梵天在哪里?净土在哪里?

  状若钟鼓的音乐渐强,撞击着人的胸腔。冥冥之中,有敲击山石的钎锤之声从空山幽谷传来。蓦然,高高的崖壁上显现出开凿佛龛的汉子,他们赤膊挥舞沉重的铁锤,惊心动魄。那是膂力的叩问、生命的叩问、灵魂的叩问、智慧的叩问。先民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开山造佛的壮举历历在目。

  山崖险峻,挡不住攀援的人梯;滚落的山石,阻断不了人们前赴后继。一段男女双人舞,着力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顽强坚毅、生死相依、呕心沥血、矢志不渝。

  追求平安和幸福的精神向往,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沉重艰险的劳作,融进了欢快和愉悦;挥舞钎锤的舞蹈,增添了颇多兴奋;嶙峋的石头,被意志磨平了棱角,开始亲近人类。昏暗之中的开掘,突然透进一缕炫目的光亮,人们戛然而止:冰冷的山石,在400年的敲击声中,化为一片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雕像。卢舍那大佛温和而又庄严的神态,恒久地定格于龙门山上,精美壮观,慑人心魄。

  灯光大亮,金碧辉煌。卢舍那大佛颔首凝视人间,祥和与温煦笼罩大地。长时间的礼佛、瞻仰场面,呈现出肃穆的静态美,庄严神圣的“庙堂”音乐动人心弦,传递着后世芸芸众生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顶礼膜拜。

  第二章 东都胜景

  洛阳长期作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儒、释、道在这里起源滥觞,经学、玄学、理学在这里发扬光大。东汉太学,规模宏大,有太学生三万名,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洛阳纸贵、洛阳才子,还有“汉魏文章半洛阳”等等,作为成语、典故家喻户晓,人文胜景,俯拾皆是。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错落有致的羊皮灯、巍峨的城阙,映衬着起早贪黑的莘莘学子。男子书生群舞,表现晨昏之际,悬梁刺股,强打精神,追求“功名”的情景。不是满腹经纶、功成名就的大家名流,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没有寒窗苦读的压抑和幽怨,而是学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嬉戏。谁敢说,这里面就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谁敢说,贾谊张衡刘禹锡的少年缺少顽皮和情趣?少年书生聪颖率真,隐寓文化之都,骚人墨客层出不穷。

  长辫子姑娘结伴而来,漾起一阵田野的清新。伴着豫西地方音乐,大红衣褂闪耀人眼;黑黝黝的长辫子在腰间飘荡,头上插着鲜艳的牡丹花,几分妩媚、几分羞涩,喜庆而又轻松。读书的学子一阵骚动,年轻的心海泛起了涟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群河洛鼓女,蜂拥而出。红袖儿黑兜肚的小袄裹身,绿色长裙飘逸,两片红红的头饰格外俏皮。带着娇嗔,带着怜惜,带着寄托,带着激励,在舞蹈中弹唱京都市井风情:“三更灯火五更鸡,自古里读书的哥哥不容易,莫要偷懒,莫要淘气,妹妹我等着你功成名就的好消息。洛阳的才子东都聚,有一篇《三都赋》纸贵今昔,铜驼陌上,杨柳依依,盼只盼奴家的门楼上早挂红旗。”(柳江虹作词,方可杰、陈利民作曲)

  两段女子舞蹈,透视出洛阳民间艺术的源远流长。从东汉、西晋到北魏、隋、唐,洛阳可以说一直是盛演“百戏”和各民族乐舞交流融汇的中心。北魏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曾记述了京城洛阳,特别是寺庙院内的歌舞百戏演出的盛况。隋炀帝时更是“大陈百戏”,在洛阳端门外连绵八里的戏场内,举行了有十万八千名乐工、艺人参加的演出。其规模之宏伟,比之汉代的百戏均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形的记载,可以从洛阳发掘的杂伎佣和画像砖、画像石中,反映出古代洛阳的民间文化之盛。当代的河洛大鼓,虽说发轫于清朝年间,但却与历史上的洛阳民风一脉相承。

  一袭白衣书生,于乡音乡情的萦绕中独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俊逸潇洒的洛阳才子,踌躇满志。一腔热血,鼓荡胸襟;琴心剑胆,洋溢壮志豪情。空旷的舞台,仿佛有一卷卷翰墨丹青,随玉笛散入洛城;有一篇篇诗词歌赋,伴春风倾国倾城……洛阳纸贵传天下,青史流芳千载名。

  在激越昂扬的戏曲打击乐声中,一群男演员急速出场,表演“花脸旗舞”。

  卓尔不群的白衣少年,愈加风流倜傥,意气风发。急管繁弦,如梦如幻,威武雄壮,如火如荼,恰似上演着逐鹿中原的活剧,尽情抒发纵横捭阖、建功立业的英雄梦想……

  第三章 九朝乐舞

  鼓乐齐奏,钟磬合鸣。洛阳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幕,从地层的深处涌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头戴冕旒,赫然出场,隆重登基。封建社会的一位女杰,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胆略和气魄,谱写了一阕《朝天歌》,黄钟大吕般于天地间回响。女官持扇侍立,众卿拥戴,威仪天下。女皇的披风徐徐展开,成为巨大的帷幔,彰显于洛阳历史的上空。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唐·王维诗)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四夷朝觐、万国来仪的东方帝都,宛若眼前。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九朝”谓其数量之多。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而盛唐时的武则天时代无疑最为引人注目。武则天当上皇后的第三年(657年),就同唐高宗一起移居洛阳,至神龙元年(705年)病逝上阳宫,前后在洛阳居住近50年之久。其间,690年,武则天公然以一个女性登基加冕,称神圣皇帝,并改国号为周,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光耀千秋。

  女子击磬舞,宽衣大袖,轻歌曼舞,疾徐有致,营造皇宫的深幽神秘。优美的翎子舞,轻捷灵巧,华贵珍奇;琵琶流水划凝脂,羚羊跳涧凤点头,渲染宫廷胜景、异域风情。

  曾经有105位帝王问鼎中原,称制洛阳。而古之帝王常于马背上得天下,靠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力和“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概。威严的男子三人舞,武士装束,帝王头饰,尽显睥睨天下、生当人杰的气派。其粗犷、豪壮、奔放,充满男性阳刚之美。身后一尊大方鼎,是为国家重器、王权的象征。让人想到昔日禹铸九鼎、周公定鼎的传说,想到中原逐鹿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想到“问鼎之小大轻重”的掌故和千年帝都的厚重。大鼎的两侧,各有数位武士,着青铜器皿造型的衣饰,寒光冷峻,威风凛凛。不禁使人联想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三千虎贲。

  四海晏清归一统,马上传檄收六军。九朝华服,霓裳羽衣,跨越时空壁垒,荟萃一堂。幻彩飘逸,飞霞流云。这是千年帝都的时装秀,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只见朝野技艺纷至沓来,场面恢宏。高潮之际,乐声大作,深远的背景中映现高高在上的武则天,含笑微微,傲视寰宇……

  绝代风华,宫廷乐舞,渐行渐远。三名垂髫女童,似乎从重重叠叠的楼阁殿宇间逸出,飘落在伊洛河畔。她们足踏卵石、河蚌,手甩柳条,唱一曲咿咿呀呀的歌谣,用一段天真烂漫、轻盈活泼的柘枝舞,慢慢拉上历史的帷幕。

  第四章 国色天香

  漫天雪花,覆盖了往日的厚重、斑斓与华美。历史仿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季,春天的故事需要从雪花飞舞、朔风劲吹时讲起。一个多彩的生命、一个多彩的季节、一个多彩的时代,在一片洁白凛冽中萌动。男子冰雪舞,不是肃杀,不是悲凉;不是天昏地暗,不是雪虐风狂,而是俏丽,是酣畅,是大雪无痕,是玲珑剔透,是豪华落尽见淳美的梦幻,是新的孕育和崭新的向往。

  牡丹,“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牡丹之歌》乔羽词)这才是“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的完整、立体的写照。

  牡丹的原生地在山区和高原,从野生到人工栽培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是人类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创造了艳冠群芳的牡丹。“洛阳牡丹甲天下”。作为真善美化身的牡丹,是洛阳人民创造的爱的结晶。

  古老的土地、丰厚的底蕴,滋养孕育出一对美丽的精灵。男女双人舞,呈现枝干之质和花苞之状,表达牡丹对大地的依恋、春天的向往和生命的顽强。

  钢琴键盘弹出了春光乍泻的一群小牡丹:薄如蝉翼的粉红衣袂,发髻、手指上装饰着花蕊般嫩黄的触须,在霞光里冉冉吐芳,粲然开放。历经多少贫寒、多少坎坷、多少磨难,洛阳牡丹始能在今天扬眉吐气、笑傲人间。

  在小提琴的倾诉中,牡丹独舞。一袭大红色的长裙曳地,头顶花王金色的桂冠,“一枝红艳露凝香”,“回眸一笑百媚生”。仪态万方,光彩照人。

  恢宏的交响乐声中,女子群舞,男女群舞,相继表现泱泱华夏、大地芳菲、和谐盛世、万紫千红的明媚景象。舞台上,特色各具的牡丹花,铺天盖地,满台生辉,展示牡丹雍容华贵、天香国色的花王气度与风姿风采。

  尾 声

  刚劲的大鼓似时代的春雷,隆隆滚过大地。古都洛阳现代化都市的崭新面貌,在纱幕上缓缓流动。深情而又激扬的《洛阳情未了》(柳江虹词、方可杰曲)主题歌响起:

  洛阳城相邀,

  把一扇厚重的大门轻敲。

  洛阳的山水相邀,

  把一个久远的美丽寻找。

  洛阳的人相邀,

  将一份缠绵的情缘结交。

  洛阳的牡丹相邀,

  将一个缤纷的世界拥抱。

  啊!洛阳情未了,

  满眼风光总在我梦中萦绕。

  啊!牡丹情未了,

  满城芬芳让我神醉今宵。

  物之华,天之宝,

  洛阳情未了。

  人之杰,花之娇,

  洛阳情未了。

  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情鼎沸,男女群舞,轮番以精彩的片断谢幕。人海花潮,涌动当代洛阳的豪迈,涌动洛阳人民广交朋友、走向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热情与憧憬。

下一篇4